
庸俗惡劣;庸俗拙劣。 明 歸有光 《與王子敬書》:“ 東坡 《易》、《書》二傳在家,曾求 魏八 ,不予。此君殊俗惡。乞為書求之。” 清 曹寅 《畫師謝千子有子年十四能作山水大幅餘喜為題二捷句》之一:“掃除俗惡千行字,塗抹酸甜一例詩。” 夏丏尊 葉聖陶 《文心》八:“胸中新收得的閑適的詩趣全失,換進去的是俗惡的現實的悲哀。”
“俗惡”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基本釋義
指“庸俗惡劣”或“庸俗拙劣”,多用于形容事物或行為的低俗、缺乏格調。例如,明代歸有光在書信中批評他人“殊俗惡”,即強調其言行粗鄙。
拼音與注音
拼音為sú è,注音符號為ㄙㄨˊ ㄜˋ。
出處與例句
其他解釋
部分資料擴展其含義為“風俗不良”,如《南史·虞玩之傳》中“卿鄉俗惡”的用法,但此釋義較少見且權威性較低。
使用場景
該詞常見于文學批評或對低劣藝術、行為的評價,如夏丏尊與葉聖陶在《文心》中描述“俗惡的現實的悲哀”。
注意:不同語境下,“俗惡”可能側重“庸俗”或“惡劣”的不同層面,需結合具體表述判斷。
“俗惡”一詞由兩個漢字組成,分别是“俗”和“惡”。
1. “俗”:部首是“人”,總筆畫為6。
2. “惡”:部首是“心”,總筆畫為10。
“俗惡”一詞來源于古代漢語,意為世俗的邪惡。它既可以形容一個人的行為品質,也可以指代社會上的不良現象。
繁體字中,“俗”和“惡”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俗”和“惡”的形狀稍有不同。古代的“俗”字将右上角的“曲”換成了“八”,而古代的“惡”字右邊多了一筆。
1. 他的行為太俗惡了,完全沒有道德底線。
2. 這個社會存在着各種俗惡現象,我們應該持續努力去改變它。
常俗、俗氣、俗套、惡劣、惡習、惡意。
低級、庸俗、卑鄙、龌龊。
高尚、純潔、善良、正直。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