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刻燭的意思、刻燭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刻燭的解釋

(1).《南史·王僧孺傳》:“ 竟陵王 子良 嘗夜集學士,刻燭為詩,四韻者則刻一寸,以此為率。 文琰 曰:‘頓燒一寸燭,而成四韻詩,何難之有。’”後因以喻詩才敏捷。 唐 潘述 《水堂送諸文士戲贈潘丞聯句》:“詩教刻燭賦,酒任連盤酌。” 宋 秦觀 《同子瞻端午日遊諸寺》詩:“愧無刻燭敏,續此金玉音。” 明 李東陽 《原博席上用擊鼓催花令戲成一首》:“未誇刻燭多才思,一遍須教八韻成。” 謝覺哉 《贈沉衡老》詩:“駕遊尚可騰空去,聯句猶能刻燭工。”

(2).古人刻度數于燭,燒以計時。 南朝 梁 庾肩吾 《奉和春夜應令》:“燒香知夜漏,刻燭驗更籌。”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刻燭是漢語典故詞彙,字面指在蠟燭上刻度計時,引申為限定時間完成詩文的敏捷才思。其文化内涵可從三方面闡釋:


一、本義溯源

古人于蠟燭刻劃記號以計時,常見于文人雅集。如《南史·王僧孺傳》載竟陵王夜集學士,以刻燭為限賦詩:「刻燭一寸,成四韻詩」,要求在一寸蠟燭燃盡時完成八句詩,凸顯對創作速度的嚴苛挑戰。


二、引申義解析

後以「刻燭」比喻詩才敏捷、倚馬可待。清代文人顧嗣立《寒廳詩話》評:「刻燭分題,擊缽催韻,千古稱其敏捷」,強調其象征文思如泉湧的意象。此典亦衍生「刻燭賦詩」「刻燭成篇」等短語,均指即興限時創作。


三、文化符號意義

該詞濃縮了古代文人的三大特質:

  1. 競技精神:詩會成為智力比拼的舞台,如《顔氏家訓》載「談笑賦詩,刻燭裁篇」的雅集場景;
  2. 時間意識:燭刻為天然計時器,體現古人對創作效率的追求;
  3. 才思标尺:能否「刻燭成詩」成為衡量才情的标準,如王夫之《姜齋詩話》稱「刻燭寸心,争奇于晷刻」。

權威參考

釋義可查證于:

(注:因未檢索到可直接引用的線上詞典鍊接,建議查閱上述紙質權威辭書獲取完整釋義,或訪問漢典網(zdic.net)、國學大師網(guoxuedashi.com)等專業平台驗證。)

網絡擴展解釋

“刻燭”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的詞語,具有雙重含義,需結合曆史典故和實際用法理解:

一、基本含義

  1. 字面意義
    指古人通過在蠟燭上刻劃刻度來計時。古代無現代計時工具,夜間常以燃燒蠟燭的長度估算時間,尤其在限時創作或集會時使用。例如,南朝梁庾肩吾詩句“燒香知夜漏,刻燭驗更籌”,即描述用刻燭法計算更次。

  2. 引申含義
    後衍生為“熬夜工作或學習”的象征,表示在燭光下持續用功至深夜。


二、典故與比喻義

  1. 詩才敏捷的典故
    據《南史·王僧孺傳》記載,南朝齊竟陵王蕭子良曾夜聚文人作詩,規定蠟燭燃燒一寸需完成四韻詩(即八句)。文士們以刻燭計時,展示才思,如文琰稱“頓燒一寸燭,而成四韻詩,何難之有?”。此典後以“刻燭”比喻文思敏捷,如成語“刻燭成詩”即源于此。

  2. 文學中的應用
    唐代潘述《水堂送諸文士戲贈潘丞聯句》中“詩教刻燭賦”,即借典故贊頌即興賦詩的才華。


三、使用場景

如需進一步了解典故原文或詩詞例證,可查閱《南史》或唐代詩集。

别人正在浏覽...

暗害案吏百載鄙背碧照餐芝朝顔尺寸之柄敕封弛刑徒錯壤盜匿到庭丢窵奪服芳草飯後鐘格樣工蜂盬惡歸墟含才甲牀箭穿雁嘴将門甲宅戒備森嚴解绶裓子看着空前絕後來往藍靛連語僚仆六際流觞漏綻麪筒滅火農月暖耳搒械骈肩累足蚍蜉戴盆訖竟趣操曲從劬顇去如黃鶴熱中人宿士土瓷文梓庑金無逸黠傲巷市賢家閑言碎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