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刻燭的意思、刻燭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刻燭的解釋

(1).《南史·王僧孺傳》:“ 竟陵王 子良 嘗夜集學士,刻燭為詩,四韻者則刻一寸,以此為率。 文琰 曰:‘頓燒一寸燭,而成四韻詩,何難之有。’”後因以喻詩才敏捷。 唐 潘述 《水堂送諸文士戲贈潘丞聯句》:“詩教刻燭賦,酒任連盤酌。” 宋 秦觀 《同子瞻端午日遊諸寺》詩:“愧無刻燭敏,續此金玉音。” 明 李東陽 《原博席上用擊鼓催花令戲成一首》:“未誇刻燭多才思,一遍須教八韻成。” 謝覺哉 《贈沉衡老》詩:“駕遊尚可騰空去,聯句猶能刻燭工。”

(2).古人刻度數于燭,燒以計時。 南朝 梁 庾肩吾 《奉和春夜應令》:“燒香知夜漏,刻燭驗更籌。”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刻燭”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的詞語,具有雙重含義,需結合曆史典故和實際用法理解:

一、基本含義

  1. 字面意義
    指古人通過在蠟燭上刻劃刻度來計時。古代無現代計時工具,夜間常以燃燒蠟燭的長度估算時間,尤其在限時創作或集會時使用。例如,南朝梁庾肩吾詩句“燒香知夜漏,刻燭驗更籌”,即描述用刻燭法計算更次。

  2. 引申含義
    後衍生為“熬夜工作或學習”的象征,表示在燭光下持續用功至深夜。


二、典故與比喻義

  1. 詩才敏捷的典故
    據《南史·王僧孺傳》記載,南朝齊竟陵王蕭子良曾夜聚文人作詩,規定蠟燭燃燒一寸需完成四韻詩(即八句)。文士們以刻燭計時,展示才思,如文琰稱“頓燒一寸燭,而成四韻詩,何難之有?”。此典後以“刻燭”比喻文思敏捷,如成語“刻燭成詩”即源于此。

  2. 文學中的應用
    唐代潘述《水堂送諸文士戲贈潘丞聯句》中“詩教刻燭賦”,即借典故贊頌即興賦詩的才華。


三、使用場景

如需進一步了解典故原文或詩詞例證,可查閱《南史》或唐代詩集。

網絡擴展解釋二

詞義解析

《刻燭》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為了達成目标而奮發努力。

部首和筆畫

《刻燭》是由“刀”和“火”兩個部首構成的漢字。

刀的部首是“刀”,筆畫數為2。

火的部首是“火”,筆畫數為4。

來源

《刻燭》一詞來源于南朝宋時期文學家謝靈運的《新安集·卷四十五》:“可悲者,不病不戀,以躁為安樂。刻請不遺,如刻燭;刻繕不疲,如刻燭。”謝靈運在這篇文章中運用“刻燭”一詞來形容自己的刻苦努力。

繁體

《刻燭》在繁體中文中的寫法為「刻燭」。

古時候漢字寫法

《刻燭》在古代漢字的筆畫順序和形狀可能有所不同,但整體意思和基本結構與現在相同。

例句

他為了考取高分,每天晚上都刻燭苦讀。

組詞

刀刻、刀刃、火燭、燃燭、點燭等。

近義詞

苦心孤詣、竭盡全力、堅持不懈等。

反義詞

敷衍塞責、懶散無為、不努力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