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鳥驚蛇的意思、飛鳥驚蛇的詳細解釋
飛鳥驚蛇的解釋
像飛鳥入林,受驚的蛇竄入草叢一樣。形容草書自然流暢。
詞語分解
- 飛鳥的解釋 .會飛的鳥類。亦泛指鳥類。《禮記·曲禮上》:“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呂氏春秋·功名》:“樹木盛則飛鳥歸之。” 南朝 宋 顔延之 《赭白馬賦》:“惕飛鳥之跱衡。”.指古代藏鈎遊戲中
- 驚蛇的解釋 喻筆墨飛舞。 宋 陸遊 《午晴試筆》詩:“明窗攬筆聊揮灑,颯颯驚蛇又數行。”
網絡擴展解釋
“飛鳥驚蛇”是一個漢語成語,主要用于形容書法(尤其是草書)的筆勢特點,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該成語字面意為“飛鳥入林,驚蛇入草”,比喻書法筆勢如飛鳥般輕盈矯健、似驚蛇般迅捷靈動,強調自然流暢的書寫風格。其特點包括:
- 靈動飄逸:筆畫如飛鳥掠過天空,輕盈灑脫;
- 遒勁有力:線條如受驚之蛇竄入草叢,剛柔并濟;
- 一氣呵成:強調運筆連貫,無刻意雕琢的痕迹。
二、出處與典故
- 來源:出自唐代僧人釋亞樓的草書創作故事。據《法書苑》記載,釋亞樓觀察飛鳥與驚蛇的動态後,将這種自然韻律融入書法,自題“飛鳥入林,驚蛇入草”以總結其風格。
- 典故細節:釋亞樓長期研習書法,某日見飛鳥疾掠、蛇竄草叢,受其動态啟發,将靈動與力量結合于筆端,終成獨特書風。
三、衍生含義
隨着時間推移,該成語的應用範圍擴展至其他藝術領域:
- 繪畫:形容線條自由奔放、富有動感;
- 舞蹈:比喻動作行雲流水、收放自如。
四、應用場景
- 書法評價:如“這位書法家的狂草如飛鳥驚蛇,令人歎服”;
- 藝術評論:用于贊美作品的自然神韻與生命力。
若需了解更完整的典故或曆史演變,可參考《法書苑》及相關書法研究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飛鳥驚蛇這個詞在成語中指的是一個鳥飛過時,吓到蛇而蛇被吓得急忙躲開的情景。這個成語有一種警惕和驚恐的意味。
拆分部首和筆畫:
- 飛:由食和非組成,五畫;
- 鳥:鳥字旁,二畫;
- 驚:心和井組成,十一畫;
- 蛇:由蟲和它組成,十個畫。
來源:
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南朝宋劉義慶所著的《世說新語·才子品格》一文中,用于形容才子明察事理,能夠看透形勢。後來,這個成語漸漸演變為形容某人行動迅速而吓到敵人的場景。
繁體:
飛鳥驚蛇 (繁體字)
古時候漢字寫法:
飛鳥驚蛇 (古漢字)
例句:
小明的出現像飛鳥驚蛇,把劫匪吓得四處逃竄。
組詞:
飛禽、鳥類、驚訝、蛇蛻
近義詞:
飛鳥飄忽、蛇驚鳥飛
反義詞:
鳥飛落地、蛇行不動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