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誦說的意思、誦說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誦說的解釋

(1).傳述解說。《荀子·緻士》:“尊嚴而憚,可以為師;耆艾而信,可以為師;誦説而不陵不犯,可以為師。” 梁啟雄 釋:“伯兄曰:‘不陵不犯,即善守師説之意。’按,《修身》:‘師雲而雲,則是知若師。’就是這‘不陵不犯’的意思。”《漢書·東方朔傳贊》:“﹝長老賢人﹞皆曰 朔 口諧倡辯,不能持論,喜為庸人誦説,故令後世多傳聞者。”

(2).諷誦講說。 唐 嚴郢 《興善寺大廣智不空三藏和尚碑銘》:“後學升堂誦説,有法者非一,而沙門 惠朗 ,受次補之記,得傳燈之旨,繼明佛日,紹六為七,至矣哉!” 明 方孝孺 《送淩君入太學序》:“今之士不然,所習者未脫乎剽竊、誦説之間,而充焉以為足。”

(3).歌頌,稱道。 宋 王安石 《謝弟安國特賜及第表》:“竊以躬國論聽斷之煩,而察知孤遠之行,略門資貢舉之法,而拔取淹滞之才,山林之所誦説而難遭,閭巷之所驚嗟而罕見。”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誦說”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多個角度解析,結合古籍及現代用法,主要包含以下三層含義:

一、基本含義:口頭傳播文字

指通過聲音進行文字表達的行為,包括朗誦詩歌、背誦經典、朗讀文章等形式。這種方式常用于傳遞情感、思想或文化,例如在詩歌朗誦比賽、文學活動中使用。

二、引申義項

  1. 傳述解說
    指對經典文獻的誦讀與講解,強調對内容的闡釋。如《荀子·緻仕》中提到:“誦說而不陵不犯,可以為師”,說明古代教學中正确誦說經典是成為教師的重要标準。

  2. 諷誦講說
    結合誦讀與議論,常見于學術或宗教場景。例如唐代嚴郢的碑銘中描述僧人“誦說佛法”,即通過諷誦和講解傳播教義。

  3. 歌頌稱道
    通“頌”,表示對人或事的贊揚。如《孟子》中“誦其功德”,《泰山刻石》中“本原事業,隻誦功德”,均體現這一用法。

三、使用場景與演變

“誦說”一詞融合了語言表達、文化傳承及情感傳遞的功能,其含義隨語境變化,既可指具體的誦讀行為,也可延伸至解說與贊頌。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荀子》《孟子》等古籍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誦說》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誦說》是一個動詞,意思是大聲地念出或背誦出。

拆分部首和筆畫

《誦說》這個詞可以拆分成兩個部首,分别是言和讠。其中,言作為部首表示與語言相關的意思,讠作為部首則表示與說話相關的意思。

根據《漢字結構規範》的規定,将《誦說》這個詞分别拆分為5個筆畫,筆順按照從上至下、從左至右的順序,先寫下方的橫,再寫上方的橫,最後寫上下結構的豎。具體寫法如下:

言(2畫)

讠(3畫)

來源

《誦說》這個詞源自于古代漢語,具體出自《論語·為政》一篇:“人不誦言,則言之不效;人不誦說,則說之不效。”意思是如果不大聲朗讀,就不能通過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意思。

繁體

《誦說》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誦説」。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以《說文解字》為例,其中《誦說》字的古代寫法為:“采胡切,音訷。”

例句

1. 他誦說着那些古老的經文,莊重而肅穆。

2. 每天晚上,他都會坐在窗前,誦說着自己寫的詩歌。

組詞

1. 誦經:念讀佛經或其他經典。

2. 誦讀:大聲地朗讀或背誦。

3. 吟誦:以更悠揚、更有感情地方式朗讀。

近義詞

1. 朗讀:大聲地讀出文字。

2. 念誦:用聲音念出文字。

反義詞

1. 沉默:保持安靜,不發出聲音。

2. 默讀:心裡默默地讀,不發聲。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