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誦說的意思、誦說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誦說的解釋

(1).傳述解說。《荀子·緻士》:“尊嚴而憚,可以為師;耆艾而信,可以為師;誦説而不陵不犯,可以為師。” 梁啟雄 釋:“伯兄曰:‘不陵不犯,即善守師説之意。’按,《修身》:‘師雲而雲,則是知若師。’就是這‘不陵不犯’的意思。”《漢書·東方朔傳贊》:“﹝長老賢人﹞皆曰 朔 口諧倡辯,不能持論,喜為庸人誦説,故令後世多傳聞者。”

(2).諷誦講說。 唐 嚴郢 《興善寺大廣智不空三藏和尚碑銘》:“後學升堂誦説,有法者非一,而沙門 惠朗 ,受次補之記,得傳燈之旨,繼明佛日,紹六為七,至矣哉!” 明 方孝孺 《送淩君入太學序》:“今之士不然,所習者未脫乎剽竊、誦説之間,而充焉以為足。”

(3).歌頌,稱道。 宋 王安石 《謝弟安國特賜及第表》:“竊以躬國論聽斷之煩,而察知孤遠之行,略門資貢舉之法,而拔取淹滞之才,山林之所誦説而難遭,閭巷之所驚嗟而罕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誦說"是漢語中由"誦"與"說"構成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字源、詞義兩個層面解析:

一、字源釋義 "誦"字在《說文解字》中注為"諷也",本義指有節奏地誦讀詩文,《周禮·大司樂》記載"以樂語教國子:興、道、諷、誦、言、語",鄭玄注:"倍文曰諷,以聲節之曰誦"。而"說"在《說文解字》中釋為"說釋也",段玉裁注:"說釋即悅怿",既包含語言表達又暗含闡釋之義。

二、詞義演變 據《漢語大詞典》收錄,"誦說"具有雙重内涵:

  1. 傳習講說:指對經典文獻的誦讀與闡釋,如《荀子·緻士》"尊嚴而憚,可以為師;耆艾而信,可以為師;誦說而不陵不犯,可以為師"中的用法,強調通過誦讀講解來傳承知識。
  2. 稱述談論:引申為對某種學說或觀點的陳述與宣揚,如宋代曾鞏《上歐陽學士第一書》"口誦而心記之,身履而手辨之",體現誦讀與論說的結合。

三、古籍應用特征 該詞在先秦典籍中多用于描述學術傳承場景,如《孟子·公孫丑上》"子貢、子遊、子張皆有聖人之一體,冉牛、闵子、顔淵則具體而微。敢問所安?"趙岐注:"此三人雖具體而微,然皆可以誦說其師之道",印證其作為知識傳播載體的功能定位。

注:本文釋義主要依據《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年版)、《說文解字注》(中華書局2013年版)等權威辭書,并參考《十三經注疏》等古籍注疏體系。

網絡擴展解釋

“誦說”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多個角度解析,結合古籍及現代用法,主要包含以下三層含義:

一、基本含義:口頭傳播文字

指通過聲音進行文字表達的行為,包括朗誦詩歌、背誦經典、朗讀文章等形式。這種方式常用于傳遞情感、思想或文化,例如在詩歌朗誦比賽、文學活動中使用。

二、引申義項

  1. 傳述解說
    指對經典文獻的誦讀與講解,強調對内容的闡釋。如《荀子·緻仕》中提到:“誦說而不陵不犯,可以為師”,說明古代教學中正确誦說經典是成為教師的重要标準。

  2. 諷誦講說
    結合誦讀與議論,常見于學術或宗教場景。例如唐代嚴郢的碑銘中描述僧人“誦說佛法”,即通過諷誦和講解傳播教義。

  3. 歌頌稱道
    通“頌”,表示對人或事的贊揚。如《孟子》中“誦其功德”,《泰山刻石》中“本原事業,隻誦功德”,均體現這一用法。

三、使用場景與演變

“誦說”一詞融合了語言表達、文化傳承及情感傳遞的功能,其含義隨語境變化,既可指具體的誦讀行為,也可延伸至解說與贊頌。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荀子》《孟子》等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報販弊本并疆兼巷畢時出尖純淑爨人榱崩棟折殿最鼎食鳴锺囤戶炖煌翻地方寸匕發癢肥偉甘果工區顧名思義核見回霜收電江亭怨簡靜挾義戒壇近郊謹容昆季昆吾刀連手洛陽才子悶吐緬隔蔑須有秘器铙鼙内涵鳥魚國泥肥磞星匹夫販婦癖氣破斧破滞前後溲茕茕孑立全美任車三頭兩面垧外涉筆成趣石英鐘受祉童騃外緣挽夫香幹銜凄曉色嘯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