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诵说的意思、诵说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诵说的解释

(1).传述解说。《荀子·致士》:“尊严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説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 梁启雄 释:“伯兄曰:‘不陵不犯,即善守师説之意。’按,《修身》:‘师云而云,则是知若师。’就是这‘不陵不犯’的意思。”《汉书·东方朔传赞》:“﹝长老贤人﹞皆曰 朔 口谐倡辩,不能持论,喜为庸人诵説,故令后世多传闻者。”

(2).讽诵讲说。 唐 严郢 《兴善寺大广智不空三藏和尚碑铭》:“后学升堂诵説,有法者非一,而沙门 惠朗 ,受次补之记,得传灯之旨,继明佛日,绍六为七,至矣哉!” 明 方孝孺 《送凌君入太学序》:“今之士不然,所习者未脱乎剽窃、诵説之间,而充焉以为足。”

(3).歌颂,称道。 宋 王安石 《谢弟安国特赐及第表》:“窃以躬国论听断之烦,而察知孤远之行,略门资贡举之法,而拔取淹滞之才,山林之所诵説而难遭,閭巷之所惊嗟而罕见。”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诵说"是汉语中由"诵"与"说"构成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从字源、词义两个层面解析:

一、字源释义 "诵"字在《说文解字》中注为"讽也",本义指有节奏地诵读诗文,《周礼·大司乐》记载"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郑玄注:"倍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而"说"在《说文解字》中释为"说释也",段玉裁注:"说释即悦怿",既包含语言表达又暗含阐释之义。

二、词义演变 据《汉语大词典》收录,"诵说"具有双重内涵:

  1. 传习讲说:指对经典文献的诵读与阐释,如《荀子·致士》"尊严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中的用法,强调通过诵读讲解来传承知识。
  2. 称述谈论:引申为对某种学说或观点的陈述与宣扬,如宋代曾巩《上欧阳学士第一书》"口诵而心记之,身履而手辨之",体现诵读与论说的结合。

三、古籍应用特征 该词在先秦典籍中多用于描述学术传承场景,如《孟子·公孙丑上》"子贡、子游、子张皆有圣人之一体,冉牛、闵子、颜渊则具体而微。敢问所安?"赵岐注:"此三人虽具体而微,然皆可以诵说其师之道",印证其作为知识传播载体的功能定位。

注:本文释义主要依据《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说文解字注》(中华书局2013年版)等权威辞书,并参考《十三经注疏》等古籍注疏体系。

网络扩展解释

“诵说”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多个角度解析,结合古籍及现代用法,主要包含以下三层含义:

一、基本含义:口头传播文字

指通过声音进行文字表达的行为,包括朗诵诗歌、背诵经典、朗读文章等形式。这种方式常用于传递情感、思想或文化,例如在诗歌朗诵比赛、文学活动中使用。

二、引申义项

  1. 传述解说
    指对经典文献的诵读与讲解,强调对内容的阐释。如《荀子·致仕》中提到:“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说明古代教学中正确诵说经典是成为教师的重要标准。

  2. 讽诵讲说
    结合诵读与议论,常见于学术或宗教场景。例如唐代严郢的碑铭中描述僧人“诵说佛法”,即通过讽诵和讲解传播教义。

  3. 歌颂称道
    通“颂”,表示对人或事的赞扬。如《孟子》中“诵其功德”,《泰山刻石》中“本原事业,只诵功德”,均体现这一用法。

三、使用场景与演变

“诵说”一词融合了语言表达、文化传承及情感传递的功能,其含义随语境变化,既可指具体的诵读行为,也可延伸至解说与赞颂。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荀子》《孟子》等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闭冻苍舒差操钞盗舂槁抽讽麤行到来鼎鱼幕燕恶取笑耳热眼跳冯傅肤庸干漫干实骨软斤麻合关懽会虎符虎幄奖罚分明将无作有简帙假天假地精力金小相纪昀绝句沮桡开治溃陷辽索离乖陵居林将龙纶蔓延猫儿食明丽哝哝朴愚丕酒贫农歉荒樵歌凄绝秦垒凄然泪下伤剥社壝首功索求驮道土特产五尺竖子舞席无兄盗嫂下笔成篇闲账谢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