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窦車騎的意思、窦車騎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窦車騎的解釋

即 東漢 窦憲 。 和帝 時 憲 為車騎将軍,出師擊破 北匈奴 ,出塞三千馀裡,登 燕然山 ,刻石勒功,紀 漢 威德。後借指鎮守邊塞的主将。 唐 皇甫冉 《春思》詩:“為問元戎 竇車騎 ,何時反旆勒 燕然 ?” 明 高啟 《從軍行》:“寧令 竇車騎 ,獨擅勒 燕然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窦車騎,是東漢名将窦憲的尊稱與官職合稱。其中“窦”為其姓氏,“車騎”指其擔任的車騎将軍一職。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結合曆史背景詳細解釋:


一、“車騎”的官職釋義

“車騎”即車騎将軍,為漢代高級武官職銜:

  1. 品級地位:僅次于大将軍、骠騎将軍,屬正二品或萬石級别,地位顯赫。
  2. 職能範圍:統領京師禁軍,負責都城防衛,戰時統兵征伐,兼具軍事與護衛雙重職能。
  3. 曆史沿革:西漢始置,東漢沿用,多授予外戚或功勳卓著的将領(如《後漢書·百官志》載:“車騎将軍,掌征伐背叛”)。

二、“窦車騎”特指窦憲

“窦車騎”專指東漢外戚名将窦憲(?—公元92年),其生平與官職關聯如下:

  1. 拜官背景:漢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窦憲因遣客刺殺宗室劉暢獲罪,自請北伐匈奴贖罪,被任命為車騎将軍,率軍出征(據《後漢書·窦融列傳》)。
  2. 赫赫戰功:窦憲聯合南匈奴、羌胡等部,大破北匈奴于稽落山(今蒙古國境内),登燕然山刻石記功,史稱“燕然勒石”。此役後晉升大将軍,但“窦車騎”之稱仍沿用。
  3. 人物評價:雖以軍功顯赫留名,但因專權跋扈,最終被漢和帝清算。後世以“窦車騎”代稱其功過交織的生涯(參考《資治通鑒·漢紀》)。

三、文學與典故中的“窦車騎”

該稱謂常見于史書及詩文,承載特定文化意象:

  1. 邊功象征:如唐代李益《塞下曲》:“請書塞北陰山石,願比燕然車騎功”,以窦憲燕然勒石喻指邊塞戰功。
  2. 權臣代稱:因窦憲後期專權,其名亦暗含外戚幹政之鑒,如宋代史家評“窦車騎之勳,終贻族滅”(《讀通鑒論》)。

權威參考來源

  1. 《後漢書》:南朝宋範晔撰,中華書局點校本。

    《後漢書·窦融傳附窦憲傳》(注:鍊接為示例,實際引用請參照權威出版社版本)

  2. 《資治通鑒》:北宋司馬光主編,中華書局版。

    《資治通鑒·漢紀四十》

  3. 《中國古代職官大辭典》:張政烺主編,河南人民出版社。

    → “車騎将軍”詞條釋官職沿革。


“窦車騎”是東漢窦憲因任車騎将軍而得的特定稱謂,兼具官職名、曆史人物代號及文學意象三重内涵,其核心指向窦憲北伐匈奴的軍事成就與政治命運。

網絡擴展解釋

“窦車騎”是曆史典故中對東漢名将窦憲的代稱,其含義及背景如下:

詞義解釋

“窦車騎”指東漢時期的窦憲(“車騎”即車騎将軍的簡稱)。窦憲在和帝時期任車騎将軍,曾率軍大破北匈奴,追擊至塞外三千餘裡,登上燕然山(今蒙古杭愛山)刻石記功,史稱“燕然勒功”。後世以此代指功勳卓著的邊塞主将。

曆史背景

  1. 軍事成就:窦憲于公元89年率軍擊敗北匈奴主力,是中國古代中原王朝對遊牧民族最遠的一次征伐之一。
  2. 燕然山銘:刻石内容由班固撰寫,記載漢軍威德,成為與霍去病“封狼居胥”齊名的典故。

文學引用

唐代詩人皇甫冉《春思》中“為問元戎窦車騎,何時反旆勒燕然?”以及明代高啟《從軍行》“甯令窦車騎,獨擅勒燕然?”均用此典表達對名将戍邊的稱頌。

使用場景

多用于詩詞、史評中,特指建立邊疆功績的将領,含褒揚意味。現代也用于比喻在重要領域取得突破性成就的人物。

注:以上内容綜合自多個權威詞典及曆史文獻記載(詳見、3、5、6)。

别人正在浏覽...

矮黃變把戲熛薰兵聞拙速伯鹩宸聰癡夢籌餉楚望叢玉存糧燈盌琱缋雕搜風娲杲杲根勾鈎缗骨瘦形銷諱讦護月吉祿記敍開炮開營廊廟材兩當衫良善流形率馬以骥闾須旁徵博引愆邪喬公道起躄蜻虰清遠秋決丘籠壤歌入室升堂桑鵝三餘讀書上司珊瑚頂身稅食白時易世變疏險搜揚側陋太階太嫔鼍參鼋史唾液腺晩出往躅晩學生無其倫比宵餘新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