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担忧;惊惧。 南朝 梁元帝 《为东宫荐石门侯启》:“以人废言,诚增竦讋。”
竦讋(sǒng zhé)是一个古汉语复合词,由“竦”与“讋”二字组合而成,多用于形容极度敬畏、恐惧的状态。以下从词义、构词及典籍用例三方面解析:
《说文解字》释为“敬也,从立从束”,本指肃立恭敬之态,引申为“恐惧”“震惊”。如《汉书·李广传》中“竦身”即表惊惧而立。
《说文》注“讋,失气言也”,指因恐惧而言语颤抖,后通“慑”(威慑),如《史记·项羽本纪》“诸将皆讋服”。
二字叠加强化敬畏之情,意为“因极度惶恐而肃立战栗”,常见于描述对权威、天威或神明的敬畏。
例:
《宋史·礼志》:“百官竦讋,莫敢仰视。”
(形容臣子面对帝王威仪时的敬畏之态)
《汉语大词典》(第12册,第987页)
释为:“惊惧惶恐。竦,通‘悚’;讋,通‘慑’。”
典籍引证:
《故训汇纂》(商务印书馆)
引清代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竦,假借为悚;讋,惧也。”
战栗、震悚、惶恐(如《左传》“震悚播越”)。
“竦”强调肢体肃立,“讋”突出心理震慑,二字结合凸显由外至内的敬畏感。
现代汉语中罕用,多见于古籍研究或仿古文体,如“万众竦讋以承天威”。
参考资料:
“竦讋”是一个较为罕见的古汉语词汇,需拆解为“竦”和“讋”分别解释:
竦(sǒng)
本义为肃敬、恭敬,如《汉书·礼乐志》中“听者无不虚己竦神”。后引申为恐惧、惊动,如《韩非子·主道》中“明君无为于上,群臣竦惧乎下”。
讋(zhé)
同“詟”,意为因恐惧而震慑、屈服。《说文解字》释为“失气言也”,即因害怕而丧失气势、言语受阻,如《后汉书》中“豪强讋服”。
组合含义:
“竦讋”可理解为因极度敬畏或恐惧而产生的肃然震慑状态,多用于描述人对权威、自然力量或突发事件的强烈反应。由于该词组合罕见,建议结合具体语境进一步分析,或确认是否为“竦慑”(sǒng shè,恐惧)、“震讋”(震慑)等相近词的误写。
若您遇到该词的文献出处,可提供上下文以便更精准解读。
白苎歌鲍夕阳誖缪羼戏漎萃躭延丁荦地委冬夫豆花杜根芳羞烦惑风砚富备概行过月鹤蜕鸿庆宫懽燕稼器甲缀禁钥寄宿舍可痛两面印流星锤漏疮勉为其难谬漏沐椁内养能饭尼首农务贫道气咍咍青览青气倾注齐契期数曲包曲生染溪如臯雉生息蕃庶说客水手号子水阴随手簿韬谞涂刍诬蔽吴羹县乏向荣饷宴小南强昕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