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主的意思、無主的詳細解釋
無主的解釋
(1).指國無君;軍無将。《書·仲虺之诰》:“惟天生民有欲,無主乃亂。” 孔 傳:“民無君主,則恣 * ,必緻禍亂。”《管子·權修》:“萬乘之國,兵不可以無主。”《東觀漢記·馮異傳》:“ 更始 敗亡,天下無主。” 唐 杜牧 《張保臯鄭年傳》:“大臣殺其王,國亂無主。”
(2).指無主祭人。《儀禮·喪服》:“無主者,謂其無祭主者也。”《禮記·喪大記》:“喪有無後,無無主。” 孔穎達 疏:“若無主則相對賓有闕,故四鄰裡尹主之,是無得無主也。”
(3).指宗廟無木主。《禮記·曾子問》:“ 曾子 問曰:‘古者師行,必以遷廟主行乎?’ 孔子 曰:‘天子巡守,以遷廟主行,載于齊車,言必有尊也。今也取七廟之主以行,則失之矣。當七廟、五廟無虛主。虛主者,唯天子崩,諸侯薨,與去其國,與祫祭於祖,為無主耳。’”參見“ 七廟 ”、“ 五廟 ”。
(4).沒有主人。《呂氏春秋·異用》:“ 周文王 使人抇池,得死人之骸,吏以聞於 文王 。 文王 曰:‘更葬之。’吏曰:‘此無主矣。’” 唐 許棠 《成紀書事》詩之一:“滿野多成無主冢,防邊半是異鄉人。”《元史·許衡傳》:“道有梨,衆争取啖之。 衡 危坐樹下自若。或問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此無主。’ 衡 曰:‘梨無主,吾心獨無主乎?’”
(5).謂不由己,無主張。 唐 聶夷中 《送友人歸江南》詩:“上國身無主,下第誠可悲。”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獻三·蘇門孫先生言行》:“憂患恐懼,最怕有所;一有所,則我心無主。古來忠臣孝子、義士悌弟,隻是能自作主張。”
(6).指女尚無夫家。 唐 李翺 《數奇篇》:“親戚之喪在野者, 數奇 皆往葬之;姑姊妹之無主失時者, 數奇 皆取而嫁之。”
詞語分解
- 無的解釋 無 (無) ú 沒有,與“有”相對;不:無辜。無償。無從(沒有門徑或找不到頭緒)。無度。無端(無緣無故)。無方(不得法,與“有方”相對)。無非(隻,不過)。無動于衷。無所適從。 有 筆畫數:; 部首
- 主的解釋 主 ǔ 權力或財物的所有者,家庭的首腦:主人。物主。失主(失掉財物的人)。當家作主。 舊時臣子稱君王,下級稱上級,仆人稱家主:君主。主上。 對事物的意見或認為應當如何處理,決定:主張。主見。主意。主義
專業解析
“無主”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豐富,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從權威漢語詞典和實際應用角度,其詳細釋義可歸納為以下核心義項:
-
指事物沒有所有者或歸屬者:
- 這是最基礎的含義。指物品、財産、土地等未被特定個人或實體占有、所有或主張權利的狀态。
- 例詞/例句: “無主財産”、“無主之地”、“拾得無主物”。 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百一十三條規定:“拾得遺失物,應當返還權利人。拾得人應當及時通知權利人領取,或者送交公安等有關部門。有關部門收到遺失物,知道權利人的,應當及時通知其領取;不知道的,應當及時發布招領公告。拾得漂流物、發現埋藏物或者隱藏物的,參照適用拾得遺失物的有關規定。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這裡涉及的“遺失物”、“漂流物”在未被認領前均可視為“無主物”的一種狀态(需經法定程式才能最終确定歸屬)。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
-
指人沒有主見或主意:
- 形容人缺乏獨立見解、判斷力或決斷能力,容易受他人影響或不知所措。
- 例詞/例句: “心中無主”、“遇事無主”。 例如:“他遇事總是猶豫不決,顯得很無主。” 此義項強調個體在思想或決策上的狀态。據《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
指事情無人負責處理或做主:
- 形容事務、局面因缺乏負責人或決策者而處于混亂、停滞或無人過問的狀态。
- 例詞/例句: “家無主,掃帚颠倒豎”(俗語,形容家庭缺乏主事人時的混亂)、“此事至今無主”。 例如:“項目因負責人離職而一時無主,進度受到了影響。” 此義項側重事務管理層面的缺失。據《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語文出版社)。
-
(古義/引申)指國家或政權失去君主或統治者:
- 在古代文獻中,可指國家處于沒有君主統治的狀态。
- 例詞/例句: “國不可一日無主”。 例如:《呂氏春秋·恃君覽》中提到過類似概念(需結合具體上下文)。此義項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多見于曆史語境或成語中。據《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無主”的核心内涵圍繞“缺失”展開——或缺失所有者(物),或缺失主見(人),或缺失負責人(事),或缺失統治者(國)。理解其具體含義需緊密結合上下文所指的對象(物、人、事、國)及其缺失的狀态。
網絡擴展解釋
“無主”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根據具體語境有所不同。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1.國家或軍隊無領導者
- 指國家沒有君主或軍隊沒有将領。如《尚書·仲虺之诰》中提到“無主乃亂”,強調君主對治理的重要性。
- 例句:
《三國演義》:“軍士無主,望風奔逃。”
2.喪禮或祭祀中的缺失
- 無主祭人:指喪禮中缺乏主持祭祀的人(《儀禮·喪服》提及)。
- 宗廟無木主:古代宗廟需供奉木制神位(“木主”),若缺失則稱“無主”(《禮記·曾子問》)。
3.物品或狀态無歸屬
- 字面意義為“沒有主人”,如《呂氏春秋》中“無主”指物品未被占有。
- 引申為“無主張”,如人因缺乏自主性而隨波逐流。
4.其他特殊用法
- 古時指女性未嫁,尚無夫家。
- 現代可形容權力真空或管理缺失,如成語“無主後”指組織缺乏繼任者。
“無主”涵蓋政治、禮制、社會等多個層面,需結合上下文理解。如需更具體例證,可參考《禮記》《尚書》等古籍原文或詞典釋義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闇夕背氣瘭瘡不入耳不夜才華城編棽俪辍休村沙段大辂倒挂金鐘定功反光燈飛鄰符贶櫜鞬雚蒲皓皤號踯花花煥别徽繩諱隱簡恕矯異紀理近台進賢任能谲密開燠邋遢鬼寥若晨星鸾驷緑茸茸明媚木柈目意裊骖乾餱圻埒青雲梯欺弄起早摸黑軟招慎護神雀瘦骨摅詞思賢苑隨驸塔斯社廳屋挽引為性五申三令閑駒閑練襲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