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不合用;無用。《史記·秦始皇本紀》:“吾前收天下書不中用者盡去之。”《漢書·王尊傳》:“其不中用,趣自避退,毋久妨賢。” 王先謙 補注引 周壽昌 曰:“後世謂無才為不中用本此。”《警世通言·三現身包龍圖斷冤》:“二哥,這丫頭見這般事,不中用,教他離了我家罷。” 朱自清 《執政府大6*屠6*殺記》:“我真不中用,出了門口,一面走,一面隻是喘息!”
(2).謂人快死了。《紅樓夢》第二五回:“老太太也不必過於悲痛:哥兒已是不中用了。” 茅盾 《子夜》一:“ 佩珊 !我想老太爺一定是不中用了!”
(3).猶言不行,不可以。《紅樓夢》第八回:“ 李媽 道:‘不中用,當着老太太、太太,那怕你喝一罈呢!’”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不中用漢語 快速查詢。
不中用是漢語常用詞彙,其核心含義指人或事物沒有用處、能力不足或無法勝任,帶有明顯的貶義色彩。以下從詞典釋義、用法及權威來源角度詳細解析:
無實用價值
指事物或人缺乏實際效用。如《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定義:“不中用:沒有用處;不頂事。”
例句:“這把舊刀鏽蝕嚴重,已經不中用了。”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商務印書館, 2016.
能力欠缺
形容人缺乏完成某項任務的能力或體力。清代小說《紅樓夢》第三十九回中,劉姥姥自嘲:“我這身子不中用了,走幾步就喘。”
來源:曹雪芹.《紅樓夢》. 人民文學出版社, 2008年校注版.
來源:呂叔湘.《現代漢語八百詞》. 商務印書館, 1980.
“不中用”最早見于漢代文獻,原指“不合用”或“不符合要求”。如《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方士盧生言:“臣等求芝奇藥仙者常弗遇……徒奸利相告日聞。皆不中程。”此處“不中程”即“不符合标準”,後衍生為“不中用”。
來源:司馬遷.《史記》. 中華書局, 1959年點校本.
文學經典:
魯迅《呐喊·藥》:“包好,包好!這樣的趁熱吃下。這樣的人血饅頭,什麼痨病都包好!……(華老栓)慌忙摸出洋錢,抖抖的想交給他……那人便焦急起來,嚷道:‘怕什麼?怎的不拿!’老栓還躊躇着;黑的人便搶過燈籠,一把扯下紙罩,裹了饅頭,塞與老栓;一手抓過洋錢,捏一捏,轉身去了。嘴裡哼着說:‘這老東西不中用。’”
來源:魯迅.《魯迅全集》第一卷. 人民文學出版社, 2005年.
方言應用:
在北方方言中,“不中用”可表“身體衰弱”(例:“年紀大了,腿腳不中用”)。此用法被《漢語方言大詞典》收錄。
來源:許寶華、宮田一郎.《漢語方言大詞典》. 中華書局, 1999年.
來源:王文錦.《禮記譯解》. 中華書局, 2001年.
“不中用”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bù zhōng yòng,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以下三層解釋:
不合用;無用
指事物或人缺乏實際效用或能力不足。
例句:
謂人快死了
用于委婉表達某人瀕臨死亡的狀态。
例句:
猶言不行,不可以
表示否定或拒絕,強調某事不可行。
例句:
以上解釋綜合了古籍、現代例句及日常用法,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含義。
邊夷鼻端出火不攜不值一笑柴瓷乘韋齒貝楮貨刺史州棟鄂部返青焚研負蝂浮穢高密侯高燥公擔共勉鬼臉閨行豪宴狐火會非昏煩漸營教無常師戒訓驚慌無措精靈酒臉絶遠肯正克實來犯謾書鬧烘烘起籁嚷鬧仍耗仁和戎馬生郊塞角生意經守兵樞長縮水索頭虜縮俎土地爺萬感蛙聲未遽央尾銜文彙報聞診我思霧敞無有鄉夏收熙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