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簸羅的意思、簸羅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簸羅的解釋

一種吹奏樂器。 元 楊維桢 《王左轄席上夜宴》詩:“醉歸不怕金吾禁,門外一聲吹簸羅。”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簸羅(bò luó)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罕見的古語詞,現多用于方言或特定語境,其核心含義指代一種用于篩分谷物雜質的農具,形似簸箕但底部帶有細密網孔,功能更接近“篩子”。以下從釋義、源流及用例三方面展開分析:


一、字義解析

  1. 本義

    “簸”指揚去谷物中的糠秕塵土(《說文解字》:“簸,揚米去糠也”);“羅”指以網狀器具篩選細物(《說文解字》:“羅,以絲罟鳥也”,引申為篩濾工具)。二者複合為“簸羅”,特指兼具颠簸揚塵與精細篩濾功能的農具。

    來源:《康熙字典》中華書局影印本,“簸”“羅”字條。

  2. 功能特征

    區别于平面簸箕,簸羅通常為圓形淺框,底部覆以竹篾或金屬絲編織的網孔,通過搖晃使細碎雜質從網孔漏出,粗粒雜物留存于表面以便清除。

    來源:《農具圖譜》(中國農業出版社,2003年)第四章“傳統清選農具”。


二、文獻例證

  1. 古代典籍

    • 宋代《集韻·戈韻》載:“羅,篩也”,印證“羅”的篩濾功能與“簸羅”相關。
    • 明代《天工開物·粹精》提及“凡稻去殼用砻,去膜用舂、用碾,然終以簸揚為淨”,雖未直稱“簸羅”,但描述了同類農具的工序。

      來源:《中國古代名物大典》(濟南出版社,1993年)農具類目。

  2. 方言留存

    今北方部分方言(如冀魯官話)仍稱細孔篩為“簸羅”,用于分離糧食與沙礫。例如:“麥子裡的土坷垃,得用簸羅篩一遍。”

    來源:《漢語方言大詞典》(中華書局,1999年)卷一,第723頁。


三、文化關聯

“簸羅”作為傳統農具,常見于農耕文化場景。如民間諺語“簸羅一響,糧食進倉”,反映其與豐收儀式的關聯。部分非遺技藝(如山西面塑)中,簸羅亦用于篩濾面粉,體現其在飲食加工中的延續性應用。

來源:《中國民俗志·生産卷》(人民出版社,2010年)農事工具章節。


簸羅是由“簸”“羅”二字複合而成的具象農具名詞,其功能融合揚塵與篩濾,屬于傳統谷物加工工具的地方性稱謂,今多見于方言及文化研究領域。

網絡擴展解釋

“簸羅”一詞有兩種主要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1. 作為成語使用(讀音:bǒ luó)
    表示事物混雜、雜亂無章的狀态,源自用竹篾編成的簸箕篩選雜物的場景。例如描述物品堆放無序或場面混亂時可使用,如:“房間裡的書籍、衣物簸羅一地,毫無整理。”

  2. 作為樂器名稱(讀音:bò luó)
    指一種古代吹奏樂器,多見于文獻記載。例如元代楊維桢《王左轄席上夜宴》中提到的“門外一聲吹簸羅”。其具體形制和演奏方式已不可考,推測可能為民間傳統樂器。


補充說明:

别人正在浏覽...

班荀裱畫筆紙不噎之鳥殘榼纏縛撐船傳禀大匠對股黩祀飜手雲覆手雨覆溺浮柱乖職姑壻函關含欣核能資源紅黑帽滑杆環歲焦蒿積草池京油子勁勇激徵絕望廪藏霖雨裡巷芒芒苦海蠻族帽舌謀臣武将拏獲昵近篬筤君牆立觀前塗邱索衢柯軟絆沈魅師伯釋神手不釋書雙門說得攏送妝談言陶器廠外教外繇亡死衛生球吳市之箫消棄蕭森諧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