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民害物的意思、殘民害物的詳細解釋
殘民害物的解釋
摧殘百姓,損害財物。
詞語分解
- 殘民的解釋 .殘害百姓。 漢武帝 《禦史大夫遣郡國計吏敕》:“殘民貪污煩擾之吏,百姓所苦,務勿任用。”.被殘害的人民;劫後馀民。 三國 蜀 諸葛亮 《為後帝伐魏诏》:“廣宣恩威,貸其元帥,弔其殘民。” 唐
- 物的解釋 物 ù 人以外的具體的東西:事物。生物。物體。貨物。禮物。文物。物價。物質。地大物博。物極必反。 内容,實質:言之有物。 指自己以外的人或跟自己相對的環境:物議(群衆的批評)。待人接物。物望所歸(衆望
網絡擴展解釋
“殘民害物”是一個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指摧殘百姓、損害財物或公共利益的行為,多用于批評統治者或官吏的暴政。以下為詳細解析:
基本解釋
- 拼音:cán mín hài wù
- 結構:聯合式成語(“殘民”與“害物”并列)
- 感情色彩:貶義,常用于譴責破壞社會秩序、危害民衆利益的行為。
詳細釋義
- “殘民”:
指對百姓的殘害,包括剝奪生命、財産或基本權益,如苛捐雜稅、濫用刑罰等。
- “害物”:
泛指損害財物、自然環境或公共利益,例如掠奪資源、破壞生産等。
- 整體含義:
形容當權者以權謀私、不顧民生,導緻民不聊生的局面,帶有強烈的道德批判色彩。
曆史出處與背景
- 最早記載:出自宋代辛棄疾的《淳熙己亥論盜賊劄子》,原文提到“縣有殘民害物之罪,而吏不敢問”,揭露當時地方官吏的腐敗。
- 後續引用:清代黃宗羲在《諸敬槐先生八十壽序》中進一步批判“殘民害物之人”,強化了成語的貶義屬性。
使用場景
- 文學批評:用于描述暴政、貪官污吏或社會不公現象。
- 曆史分析:評價封建統治者的失德行為,如《宋史》中提及的苛政。
- 現代引申:可類比某些損害公衆利益的政策或企業行為。
例句參考
- “某些官員隻顧斂財,行殘民害物之事,終遭法律嚴懲。”
- 辛棄疾痛斥:“吏不敢問殘民害物之罪。”()
該成語通過并列“殘民”與“害物”,強調對百姓和社會的雙重危害,具有曆史延續性和現實警示意義。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例,可參考《淳熙己亥論盜賊劄子》或黃宗羲著作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殘民害物
殘民害物是一個常見的詞組,它的意思是指對人民和物品的傷害或毀壞。将它拆分為兩部分:殘和民害物。下面我來為您解釋一下這兩個部分的含義。
殘指的是損壞、破壞或剩餘的意思。它由部首“殳”和聲符“㇏”組成,共有10畫。在字典中,它通常有着形象的象征,代表着殘缺不全、殘留的含義。
民指的是人民、百姓的意思。它由部首“氏”組成,共有5畫。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它的寫法與現代有些不同,但仍然能夠識别。
害物指的是對物品的傷害,包括損壞或毀壞。害有着損害、傷害的意思。它由部首“宀”和聲符“㇀”組成,共有5畫。物指的是事物、物體,在這裡表示被害的對象。
這個詞組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當時人們用這個詞組來形容對人民和物品的殘害,并對這種行為加以指責。在繁體字中,該詞組的寫法和現代漢字有所不同,但仍然保留了相應的意義。
下面是一個例句:
這個團夥殘民害物,他們偷走了人民的財物,并對公共設施進行了破壞。
除了殘民害物,還有一些相關的詞組,比如:傷害人民、破壞財物等。而與殘民害物相反的詞組可以是:保護人民、維護物品等。
希望以上的回答對您有幫助!如果您還有其他問題,我很樂意為您解答。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