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果斷的行動。《易·蒙》:“君子以果行育德。”參見“ 果行育德 ”。
(2).貫徹實行。 宋 蘇轼 《論給田募役狀》:“臣聞之道路本出先帝聖意,而左右大臣意在速成,且利寬剩錢以為它用,故更相駮難,遂不果行。” 明 沉德符 《野獲編·兵部·征安南》:“即 張永嘉 當局,曾議恢復 大寧 三衛 故地,使其説果行,亦必至僨轅取禍矣。”
"果行"在漢語詞典中具有雙重釋義,其核心内涵均體現決策與行動的關聯性。根據《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第7版)的解釋,該詞既可作動詞短語,指"果斷施行",如《尚書·仲虺之诰》中"用人惟己,改過不吝,克寬克仁,彰信兆民"的治國理念,強調決策後的堅定執行;亦可作名詞性結構,特指"必然有效的行為",清代王夫之《讀通鑒論》所述"果行者,不疑其所往"即印證此義。
從構詞法分析,"果"取《說文解字》"木實也"的引申義,喻指事物發展的必然結果;"行"依《爾雅·釋宮》訓為"道也",轉義為實踐路徑。二者結合形成"以必然性為導向的實踐方式"這一哲學意涵,此解見于《中國古代哲學辭典》(中華書局)對周易"果行育德"的注解。
現代語言應用中,《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特别指出該詞的語用特征:多用于書面語境,常與"育德""慎思"等詞構成四字格,體現儒家"知行合一"的思想傳統。在司法文書、政策文件等正式文本中,多取其"依法嚴格執行"的引申義。
“果行”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兩層核心含義,其解釋及使用示例如下:
果斷的行動
指在關鍵時刻迅速決策并付諸實踐的堅決态度。
來源:《周易·蒙卦》中“君子以果行育德”,強調通過果斷行動培養品德。
示例:如“做事需果行,隻看結果,行就行,不行就是不行”。
貫徹實行
表示将計劃或決策徹底執行到底的行為。
來源:宋代蘇轼《論給田募役狀》提到“遂不果行”,明代文獻中也多次出現類似用法。
示例:曆史事件中未落實的政策常描述為“其說果行,亦必至僨轅取禍”。
總結來看,“果行”既強調行動力,也包含執行的徹底性,適用于描述個人決策、政策落實等場景。需結合上下文理解具體指向哪種含義。
礙口識羞飽腹編馬慚灼操揉磨治車飾春甕單桓點指莋腳調烹東南内跺跶惡風而還乏困放走飛蛇奉公焚琴鬻鶴腐夫拊接贛灘宮門抄歸軸過山龍韓陵山河湟轟豗将理迥路瘠土鹫堞克敏寬廠萊服米醋民殷國富南粵捧檄棄同即異囚鎖曲裾讓生如弟三三徑善巧身無擇行霜利鼠雀蘇軟歎譽天王老子通衢大道王門委署物鏡顯戮賢人鮮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