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舊時标志土地界域的用語。表示四面八方所到之處及通往的道路。《三國演義》第九五回:“安營既畢,便畫四至八道地理形狀圖本來我看。”《蕩寇志》第七一回:“ 何道士 就在空地上安放羅經,打了向樁,另畫了四至八道的界限。”
“四至八道”是一個古代漢語成語,主要用于描述土地界域的劃分方式。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該詞字面指“四至”與“八道”,其中“四至”表示土地四周邊界(東、南、西、北),“八道”則指通往八個方向(四正、四隅)的道路。合起來意為明确标注土地範圍及周邊交通路徑的術語。
出處與用法
最早見于明代羅貫中《三國演義》第95回:“安營既畢,便畫四至八道地理形狀圖本來我看。”。清代小說《蕩寇志》第71回也有類似用法,顯示其常用于軍事或地理勘測場景,作為劃定界限的依據。
成語結構
曆史背景
古代土地契約或地圖中,需明确标注邊界及道路走向以避免糾紛,“四至八道”即為此類文書的标準用語,兼具法律和實用意義。
現代關聯
現今該詞已不常用,但在研究古代地籍制度或文獻(如《三國演義》注解)時仍具參考價值。
《四至八道》是一個成語,意為範圍廣闊、方方面面。它的拆分部首是“四”和“至”,筆畫總數為十二畫。
“四”字的部首是“囗”,它表示四方。而“至”字的部首是“至”,表示到達。組合在一起,就意味着達到四方的範圍。
根據《說文解字》的解釋,這個成語來源于古代漁夫的經驗。古時候人們常常用漁網來捕魚。漁夫把漁網的四個角固定在岸上,然後将漁網放到水中,才能把魚捕獲。因此,“四至八道”這個成語就代表着魚網在四方擴展開來的範圍。
根據繁體字的寫法,《四至八道》可以寫成《四至八道》,結構稍微有點不同。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它的變種并沒有太大的變化。兩個字的結構依然是“四”和“至”,僅僅是一些筆畫順序和形狀略有不同。
以下是這個成語的一些例句:
1. 這個問題涉及到了四至八道,我們需要全面考慮。
2. 他的思維方向很寬廣,思考問題總是能夠抓住四至八道。
一些與《四至八道》相關的組詞有:
1. 四方:指東、南、西、北四個方向。
2. 範圍:指事物所涉及的廣度或範圍。
3. 方方面面:表示各個方面或各個方向。
與《四至八道》意義相反的詞有:
狹隘:表示範圍狹窄,思維狹隘。
偏狹:表示方向偏向一個方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