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旧时标志土地界域的用语。表示四面八方所到之处及通往的道路。《三国演义》第九五回:“安营既毕,便画四至八道地理形状图本来我看。”《荡寇志》第七一回:“ 何道士 就在空地上安放罗经,打了向桩,另画了四至八道的界限。”
“四至八道”是一个古代汉语成语,主要用于描述土地界域的划分方式。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该词字面指“四至”与“八道”,其中“四至”表示土地四周边界(东、南、西、北),“八道”则指通往八个方向(四正、四隅)的道路。合起来意为明确标注土地范围及周边交通路径的术语。
出处与用法
最早见于明代罗贯中《三国演义》第95回:“安营既毕,便画四至八道地理形状图本来我看。”。清代小说《荡寇志》第71回也有类似用法,显示其常用于军事或地理勘测场景,作为划定界限的依据。
成语结构
历史背景
古代土地契约或地图中,需明确标注边界及道路走向以避免纠纷,“四至八道”即为此类文书的标准用语,兼具法律和实用意义。
现代关联
现今该词已不常用,但在研究古代地籍制度或文献(如《三国演义》注解)时仍具参考价值。
《四至八道》是一个成语,意为范围广阔、方方面面。它的拆分部首是“四”和“至”,笔画总数为十二画。
“四”字的部首是“囗”,它表示四方。而“至”字的部首是“至”,表示到达。组合在一起,就意味着达到四方的范围。
根据《说文解字》的解释,这个成语来源于古代渔夫的经验。古时候人们常常用渔网来捕鱼。渔夫把渔网的四个角固定在岸上,然后将渔网放到水中,才能把鱼捕获。因此,“四至八道”这个成语就代表着鱼网在四方扩展开来的范围。
根据繁体字的写法,《四至八道》可以写成《四至八道》,结构稍微有点不同。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它的变种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两个字的结构依然是“四”和“至”,仅仅是一些笔画顺序和形状略有不同。
以下是这个成语的一些例句:
1. 这个问题涉及到了四至八道,我们需要全面考虑。
2. 他的思维方向很宽广,思考问题总是能够抓住四至八道。
一些与《四至八道》相关的组词有:
1. 四方:指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2. 范围:指事物所涉及的广度或范围。
3. 方方面面:表示各个方面或各个方向。
与《四至八道》意义相反的词有:
狭隘:表示范围狭窄,思维狭隘。
偏狭:表示方向偏向一个方面。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