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 yue] 相傳為唐堯臣、羲和四子。分管四方的諸侯,所以叫四嶽。漢孔安國,宋孔平仲,明楊慎均以四嶽為一人
亦作“ 四嶽 ”。1.相傳為 共工 的後裔,因佐 禹 治水有功,賜姓 姜 ,封于 呂 ,并使為諸侯之長。《國語。周語下》:“ 共 之從孫四嶽佐之。” 韋昭 注:“言 共工 從孫為四嶽之官,掌師諸侯,助 禹 治水也。”《史記·齊太公世家》:“ 太公望 呂尚 者, 東海 上人。其先祖嘗為四嶽,佐 禹 平水土,甚有功。 虞 夏 之際封於 呂 ,或封於 申 ,姓 姜氏 。” 司馬貞 索隱引 谯周 曰:“ 炎帝 之裔, 伯夷 之後,掌四嶽有功,封之於 呂 ,子孫從其封姓, 尚 有後也。”一說:四嶽為 堯 臣 羲 、 和 四子,分掌四方之諸侯。《書·堯典》:“帝曰:‘咨,四嶽。’” 孔 傳:“四嶽,即上 羲 、 和 之四子,分掌四嶽之諸侯,故稱焉。” 唐 杜甫 《寄裴施州》詩:“ 堯 有四嶽明至理, 漢 二千石真分憂。” 章炳麟 《官制索隱》:“《尚書》載 唐 虞 之世,與天子議大事者為四嶽。”
(2). 泰山 、 華山 、 衡山 、 恒山 的總稱。《左傳·昭公四年》:“ 四嶽 、 三塗 、 陽城 、 大室 、 荊山 、 中南 ,九州之險也。” 杜預 注:“東嶽 岱 ,西嶽 華 ,南嶽 衡 ,北嶽 恒 。”《漢書·郊祀志上》:“ 嵩高 為中嶽,而 四嶽 各如其方。” 唐 高適 《同李太守北池泛舟宴高平鄭太守》詩:“雲從四嶽去,水向百城流。”
見“ 四嶽 ”。
四嶽是漢語中具有多重含義的複合詞,其核心意義可從以下三方面闡釋:
一、官職與職掌
四嶽最早見于《尚書·堯典》,指上古時期輔佐帝王的四位重臣,分掌四方諸侯。據《史記·五帝本紀》記載,舜帝曾命四嶽"典三禮""主方嶽事"(來源:《中國曆史大辭典》),主要職責包括祭祀、農事管理及部族協調。
二、地理與山嶽
《爾雅·釋山》系統記載了四嶽的地理概念:"泰山為東嶽,華山為西嶽,霍山為南嶽,恒山為北嶽"(來源:《漢語大詞典》),此說後被《周禮·職方氏》繼承發展,形成五嶽體系前身。東漢班固《白虎通義》強調四嶽"觸石而出,膚寸而合,不崇朝而雨天下"的生态意義(來源:《中國哲學史資料選輯》)。
三、文化象征
在先秦典籍中,四嶽常作為政治合法性的象征符號。《左傳·隱公十一年》載:"山嶽則配天",鄭玄注《周禮》稱:"王者功成作樂,治定制禮,必因四嶽之祀"(來源:《十三經注疏》),體現了其在中華文明早期宇宙觀中的重要地位。
“四嶽”一詞在曆史文獻中有雙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堯舜時期的部落首領或重臣
四嶽是堯、舜、禹時期的重要政治角色,代表四方部落首領或聯盟議事成員,參與重大決策。例如,堯曾咨詢四嶽治理洪水之事,舜的繼位也由四嶽推舉。
身份争議
曆史學者對四嶽是“一人”還是“四人”存在分歧。漢代孔安國認為四嶽是羲四個兒子(四人),而宋代的孔平仲、明代的楊慎則認為四嶽指一人,可能是姜姓祖先,因治水有功被封為諸侯之長。
四座名山
四嶽指東嶽泰山(山東)、西嶽華山(陝西)、南嶽衡山(湖南)、北嶽恒山(山西),代表古代中國四方地理與文化象征。
與“五嶽”的關系
四嶽是“五嶽”概念的前身,後加入中嶽嵩山(河南)形成五嶽體系,最早見于《詩經》毛傳注解。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尚書·堯典》《史記·五帝本紀》等文獻,或查閱權威詞典(如漢典、搜狗百科)的詳細釋義。
白木悲慕變色鏡辨析璧合珠連壁錢不食長才廣度牀垠當啷啷刀勅調诮風匣粉綿附骥尾浮丘公高陽台歌姬跟車犷戾慣縱鼓秋阖第光臨後甲簡素吉旦極勞驚視鲸吸牛飲金鐄伎術官積貯倨慠楷栻勘災考求曠塗賴帳梁獄面斥磨床鳥帑樸略七占忍饑受餓日返塢傛傛少小食不厭精,脍不厭細詩犯十上説通私厚鹔鷞同貫駾喙踠跌紋飾侮诮詳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