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糧食不嫌舂得精,魚和肉不嫌切得細。《論語·鄉黨》:“齋必變食,居必遷坐。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後用以形容飲食極其講究。《鏡花緣》第九一回:“少年道:‘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説的衆人個個發笑。” 魯迅 《南腔北調集·由中國女人的腳推定中國人之非中庸又由此推定孔夫子有胃病》:“‘割不正不食,’這是他老先生的古闆規矩,但‘食不厭精,脍不厭細’的條令卻有些稀奇。”
“食不厭精,脍不厭細”出自《論語·鄉黨》,是孔子對飲食态度的經典表述。其含義需從字面、語境及曆史背景綜合理解:
普遍認為此句表達孔子追求飲食精緻,但結合上下文及曆史背景,實際含義更側重飲食適度:
該成語常被誤用于描述美食文化,但結合《論語》整體思想,更應理解為:在保證基本營養的前提下,通過適當加工提升飲食質量,同時保持節制态度。
(注:完整考證可參考《論語》原典及曆代注疏,如朱熹《四書章句集注》)
《食不厭精,脍不厭細》是一句成語,意為對于美食的追求要追求精細、講究,而不厭其煩。這句成語強調了人們在美食方面的要求應該更加細緻,不厭倦,可以用來形容對于吃的極緻追求。
《食不厭精,脍不厭細》的拆分部首是食、廠、禾、心、片、貝,它的總筆畫數為28畫。
這句成語最早出自于《論語·為政篇》中的一段對話。其中,孔子提到,他對于食物的要求是精細而不嫌煩。
《食不厭精,脍不厭細》的繁體寫法為「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在古代,這句成語的漢字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然而,由于筆畫較多,無法一一列舉。古代的字形可以在古代辭書或文獻中找到更多的信息。
他對于烹饪非常講究,從選材到烹制,食不厭精,脍不厭細。
精細、不厭其煩、品味、追求
細緻入微、苛求
馬虎、草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