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多次上書言事。《戰國策·秦策一》:“ 蘇秦 始将連橫説 秦惠王 ……説 秦王 書十上而説不行。” 唐 駱賓王 《夏日遊德州贈高四》詩序:“仰 長安 而就日,赴帝鄉以望雲。雖文闕三冬,而書勞十上。” 唐 韓愈 《縣齋有懷》詩:“雖免十上勞,何能一戰霸。” 唐 賈島 《即事》詩:“自嗟憐十上,誰肯待三徵。”
“十上”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詞語,主要含義為多次上書言事,常見于曆史文獻和文學作品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十上”字面意為“十次呈上”,實際指多次向君主或上級提交奏章、建議,強調堅持進谏的行為。該詞源自《戰國策·秦策一》中蘇秦遊說秦王的典故。
曆史典故
《戰國策》記載,蘇秦曾連續十次上書秦王闡述政治主張,雖未成功,但“十上”由此成為堅持谏言的代名詞。例如:“說秦王書十上而說不行”(、)。
文學引用
唐代文人常用此詞表達懷才不遇或仕途坎坷。如:
延伸含義
部分現代解釋(如)認為“十上”可泛指“數量或程度遠超十分之一”,但此用法較少見,更常見于強調反複努力卻未果的語境。
以上内容綜合自漢典、古籍原文及文學解析。如需完整典故或詩句出處,可查閱《戰國策》或《全唐詩》。
「十上」是一個漢字詞,具有多重意思。根據字形和構造,我們可以拆分「十上」的部首為「十」和「上」。其筆畫數為十畫。
「十上」這個詞源于古代漢語,形成于民國時期。它的意義多樣化,可以表示某事超過了原本的預期或達到了更高的程度。
「十上」這個詞的繁體字為「十上」,在繁體字中的字形比較複雜,但意義和拼音相同。
在古代漢字中,「十上」的寫法可能與現代略有差異。不同朝代的寫法也可能會有細微變化,但整體來說,「十上」的基本形态和現代寫法相似。
1. 他的成績考了十上,是全班的佼佼者。
2. 這場演出的水平達到了十上,真是令人贊歎。
3. 這本書的質量十上,頗受讀者歡迎。
「十上」可以和其他詞組合起來形成新詞,例如:百十上、千十上等。
與「十上」意思相近的詞有:十分、極其、非常、超乎尋常等。
與「十上」意思相反的詞有:十分之一、不如預期、十分不足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