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ugust] 威嚴;莊重
(1).威嚴莊重。《後漢書·李恂傳》:“﹝ 李恂 ﹞遷 張掖 太守,有威重名。” 清 袁枚 《隨園詩話補遺》卷六:“王公貴人,辱詈其僕從,在僕從未必辱,而自己反損威重矣。” 姚雪垠 《燕遼紀事》:“這使他不能不放下總督大臣的威重氣派,盡力做到平易近人。”
(2).威權;威勢。《史記·範雎蔡澤列傳》:“ 吳起 為 楚悼王 立法,卑減大臣之威重。” 晉 葛洪 《抱樸子·诘鮑》:“夫服章無殊,則威重不著;名位不同,則禮物異數。” 宋 司馬光 《乞不揀退軍置淮南劄子》:“朝廷欲姑務省事,復為收還,則頓失威重。”
(3).威嚴持重的神态、氣度。《漢書·王商傳》:“﹝ 王商 ﹞為人多質有威重,長八尺餘,身體鴻大,容貌甚過絶人。”《三國志·魏志·崔琰傳》:“ 琰 聲姿高暢,眉目疏朗,鬚長四尺,甚有威重。”
(4).指威嚴持重的人。《魏書·袁翻傳》:“是以鎮邊守塞,必寄威重;伐叛柔服,實賴溫良。”
“威重”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多個角度解析,綜合古籍及權威詞典的解釋如下:
威嚴莊重
指人的儀态或氣質具有令人敬畏的嚴肅感。如《後漢書·李恂傳》提到李恂任太守時“有威重名”,即形容其莊重威嚴的形象。清代袁枚在《隨園詩話補遺》中也提到,辱罵仆從會“反損威重”,強調威嚴需與莊重并存。
威權與威勢
表示權力或地位的震懾力。如《史記·範雎蔡澤列傳》記載吳起通過立法削弱大臣的“威重”,此處指權勢的壓制。晉代葛洪在《抱樸子》中亦提到“服章無殊,則威重不著”,說明外在象征對權威的重要性。
威嚴持重的氣度
特指神态或舉止的穩重感。《漢書·王商傳》描述王商“為人多質有威重”,《三國志·崔琰傳》稱其“甚有威重”,均強調外貌與氣質的結合。
多用于描述領導者、長輩或權威人物的氣質,如“威重之名”“威重氣派”()。現代語境中也可用于強調儀态或場合的正式性,例如“會議氛圍威重”。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例句,可參考《後漢書》《史記》等文獻,或查閱漢典、滬江詞典等來源。
《威重》是指威嚴而莊重的氣勢,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權威。
《威重》的拆分部首為“土”和“口”,一共有15個筆畫。
《威重》是由“威”和“重”兩個字組成,其中,“威”表示強制、威懾、威嚴的意思;“重”表示重要、莊嚴的意思。兩個字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個新的詞語,表達了權威、莊重、重要的含義。
《威重》的繁體字為「威重」。
在古時候,漢字《威重》的寫法與今天基本相同。
1. 他的舉止莊重威重,給人一種無法忽視的感覺。
2. 這個職位擁有威重的權威,需要具備領導能力和決斷力。
權威、威嚴、重要、莊重。
威嚴、莊嚴、權威、尊嚴。
輕薄、不重要、不莊重、不威嚴。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