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皇帝下诏書賜予谥號。 唐 獨孤及 《舒州山谷寺鏡智禅師碑銘》:“上沛然降興廢繼絶之詔,冊諡禪師曰 鏡智 。”《清史稿·宣宗紀二》:“﹝ 道光 二十年﹞夏四月辛酉朔,冊諡 孝全皇後 ,翼日頒詔。”
“冊諡”是古代帝王授予谥號的正式儀式,具體解釋如下:
定義與結構
“冊”指皇帝頒發的诏書,“諡”(同“謚”)即谥號,是對逝者生平的評價性稱號。因此,“冊諡”指皇帝通過诏書形式追贈谥號的行為。這一過程體現了古代禮制中對人物功過的總結與褒貶。
曆史用例
唐代文獻《舒州山谷寺鏡智禅師碑銘》記載,皇帝曾下诏冊諡禅師為“鏡智”;《清史稿》亦提到道光帝為孝全皇後冊諡并頒布诏書。這些實例說明該制度在唐至清代的延續性。
相關術語
“冊諡”是古代皇權與禮法結合的典型制度,通過谥號賦予曆史人物官方評價。
“冊諡”是一個漢字詞彙,由“冊”和“諡”兩個部分組成。
“冊”字的部首是“⾥”字,拼音為“ce4”,總筆畫數為10。
“諡”字的部首是“言”字,拼音為“shi4”,總筆畫數為15。
“冊諡”這個詞的來源主要是出自古代君主死後,根據其事迹和德行給予的谥號。“冊”一詞表示寫在冊子上,表示紀錄和記載;“諡”表示正式賜予的谥號。
在繁體字中,這個詞的寫法和簡體字一緻。
在古代,特别是秦漢時期,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與現代漢字寫法有所區别。根據古籍中的相關記載,當時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差異。
示例1:他的英勇事迹被記載在曆史的冊諡上。
示例2:國王去世後,他被授予了“忠誠”的冊諡。
組詞:谥文、稱谥、諡法、封諡。
近義詞:谥號、尊號、封號。
反義詞:取消、剝奪、廢除。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