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听天由命。《礼记·中庸》:“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 郑玄 注:“俟命,听天任命也。” 宋 刘炎 《迩言》:“嗟夫,人在尘笼不顺性命与安时俟命者,何独不然?” 清 王夫之 《张子正蒙注·太和篇》:“是以君子安生安死,于气之屈伸无所施其作为,俟命而已矣。”
(2).等待命令。 宋 叶适 《运使直阁郎中王公墓志铭》:“或谓 吴氏 世扞 蜀 ,故名 吴家军 ,当暂置其子弟以俟命,不然变生。”
俟命是古汉语复合词,由“俟”与“命”二字构成,其核心含义为“等待命令”或“听从天命”,具体释义如下:
俟(sì)
本义为“等待”,《说文解字》释为“待也”。引申为被动顺从或期待某种安排,如《论语·乡党》中“君命召,不俟驾行矣”,强调对君命的即刻响应。
来源: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影印本),卷八上。
命
指“命令”“天命”或“命运”。在儒家语境中常与天意、自然规律关联,如《周易·系辞》言“乐天知命,故不忧”。
俟命的完整含义需结合语境理解:
等待指令:指遵从上级或权威的指示行动。
例:《礼记·中庸》:“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 郑玄注:“俟命,听天任命也。”
来源:《礼记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郑玄注。
顺应天命:强调被动接受自然或命运的安排,带有哲学色彩。
例:《孟子·尽心下》:“君子行法以俟命而已矣。” 朱熹集注:“法者,天理之当然;俟命者,无所为而然也。”
来源: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孟子卷。
来源:《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ISBN 9787543200472),第1卷第1511页。
来源:王力《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第486页。
现代汉语中“俟命”已罕用,多见于古籍研究或哲学讨论,如:
“儒家主张‘修身以俟命’,将个人努力与天命结合,形成独特的命运观。”
来源: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第七章。
“俟命”的权威释义需立足古籍,其核心是“被动等待命令”或“顺应天命” ,承载中国古代“天人关系”的深层思想。
“俟命”是一个源自古代汉语的词语,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综合解析:
一、基本含义 “俟命”由“俟”(等待)和“命”(命运、命令)组成,核心含义为等待命运安排或听从命令。具体分为两种解释:
二、文化背景 该词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天命观,主张在个人努力的同时尊重客观规律。例如《孟子·尽心下》提到“行法以俟命”,强调遵循法度并接受命运安排。
三、用法示例
四、近义与反义
“俟命”既包含对命运的哲学思考,也涉及具体行为准则,需根据语境判断具体指向。其核心精神在于平衡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常见于古典文献与成语用法中。
傲肆白蛮保护鸟迸溢宾馆仓米彻案篡政丹霞山点索儿媳妇儿非正规军风骊负床之孙伏伏腊腊罡气宫喤光应挂意国祸酣笑黑价华钟建定简筴兼业叫嘑禁住狂憨窥瞷凉飕飕裂肤灵柩绿林起义瞒哄冒忿摹姑女冠漂絖箝揣乾冷骑督啓锚清凉油睿谋塞芦盛齿十八开水文缩图滔滔不绝天宠推委吞舌猥鄙遐愤黠狯献奉纤翳邪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