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草纓的意思、草纓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草纓的解釋

古代罪犯冠上加草帶,以示羞辱。相傳是 虞舜 時的一種象征性刑罰,用以代替割鼻的酷刑。《太平禦覽》卷六6*四五引《慎子》:“以幪巾當墨,以草纓當劓,以菲履當刖,以艾韡當宮,布衣無領當大辟,此 有虞 之誅也。” 南朝 梁 任昉 《為王金紫謝齊武帝示太子律序啟》:“臣聞化澄上業,草纓垂典;教清中世,艾服懲刑。”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草纓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草纓(cǎo yīng)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古語詞,主要含義如下:

一、核心釋義

指古代喪禮中用草編織的冠帶或喪服配飾,是居喪期間佩戴的簡樸服飾象征。其字面可拆解為:

二、文化溯源

該詞典出《莊子·外篇·達生》:

“苴绖(jū dié)之喪,草纓帶經。”

漢代學者王先謙在《莊子集解》中注解:“草纓者,以草為冠纓也”,指居喪者用草繩替代絲帛系冠,以示哀恸之情與摒棄浮華之心 。

三、曆史語境

草纓屬于周代喪服制度“五服”中的輕喪标識,多用于遠親或庶人喪儀。其材質(如菅草、麻莖)與佩戴時長均有禮制規範,反映古代“以物表禮”的倫理體系(參考《儀禮·喪服》) 。

四、引申意義

後引申為對樸素、淡泊生活态度的隱喻。如清代詩詞中“草纓陋巷”形容隱士安貧守志之風,與現代“返璞歸真”的哲學觀相通(見《漢語大詞典》“草纓”條) 。


權威參考來源:

  1. 王先謙《莊子集解》(中華書局點校本)
  2. 《儀禮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
  3.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網絡擴展解釋

“草纓”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需結合不同語境:

一、刑罰制度中的含義(主流解釋)

根據曆史文獻記載,“草纓”是虞舜時期的一種象征性刑罰。罪犯需在冠帽上加綁草帶,以此替代割鼻(劓刑)的酷刑,主要目的是通過羞辱達到懲戒效果。
《太平禦覽》引《慎子》記載:“以草纓當劓”,說明這種刑罰屬于上古“象刑”體系,即用象征物代替肉刑,體現了早期法律的人性化改革傾向。

二、自然物象的比喻義

《查字典》中另有解釋,将“草纓”拆解為“草木頂端”或“人的頭發”的比喻。此釋義更偏向文學化表達,可能與古代詩詞中借草木喻人的修辭傳統相關。

使用注意

  1. 語境區分:涉及古代法制史時多指刑罰制度,文學作品中可能取比喻義
  2. 權威性差異:刑罰釋義在多個文獻中交叉印證,而比喻義僅見于個别辭書
  3. 現代應用: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鮮少使用,多見于曆史研究或古籍注解場景

建議具體使用時結合上下文判斷詞義,若涉及學術研究可進一步考證《慎子》《太平禦覽》等原始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剝除被服廠變則比部瓟瓥不茹柔藏往殘臘骖鸾馭鶴恥過赤寒春畬湊韻呆笨單阏導引端俨防守繁鬣風龍陣罘罟供招辜攉汗迹和戎黃狖緩勁家釀計考金貴舊居稽詣攫掇坤儀掠虜離蔬釋屩廬陵祿星平途千遍萬遍強豪請日瓊閣奇珍升合勝母深故神機營事業費誰誰疏記疏族松散綏馭鐵牢偷人完安我妮邪正羲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