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纓的意思、草纓的詳細解釋
草纓的解釋
古代罪犯冠上加草帶,以示羞辱。相傳是 虞舜 時的一種象征性刑罰,用以代替割鼻的酷刑。《太平禦覽》卷六6*四五引《慎子》:“以幪巾當墨,以草纓當劓,以菲履當刖,以艾韡當宮,布衣無領當大辟,此 有虞 之誅也。” 南朝 梁 任昉 《為王金紫謝齊武帝示太子律序啟》:“臣聞化澄上業,草纓垂典;教清中世,艾服懲刑。”
詞語分解
- 草的解釋 草 ǎ 對高等植物中除了樹木、莊稼、蔬菜以外的莖幹柔軟的植物的統稱;廣義指莖幹比較柔軟的植物,包括莊稼和蔬菜:青草。野草。茅草。水草。花草。草鞋。草堂(茅草蓋的堂屋,舊時文人以此自稱山野間的住所,有自謙卑陋的意思)。草原。草坪。草行露宿。草菅人命。 特指用作燃料、飼料的稻麥之類的莖葉:草料。柴草。稻草。 粗糙,不細緻:草率(刬 )。草鄙(粗野樸陋)。草具(粗劣的食物)。 漢字的一種書體:草書。草字
- 纓的解釋 纓 (纓) ī 用線或繩等做的裝飾品:帽纓子。紅纓槍。纓穗。 像纓的東西:蘿蔔纓子。 帶子,繩子:長纓。 筆畫數:; 部首:纟; 筆順編號: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草纓漢語 快速查詢。
網絡擴展解釋
“草纓”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需結合不同語境:
一、刑罰制度中的含義(主流解釋)
根據曆史文獻記載,“草纓”是虞舜時期的一種象征性刑罰。罪犯需在冠帽上加綁草帶,以此替代割鼻(劓刑)的酷刑,主要目的是通過羞辱達到懲戒效果。
《太平禦覽》引《慎子》記載:“以草纓當劓”,說明這種刑罰屬于上古“象刑”體系,即用象征物代替肉刑,體現了早期法律的人性化改革傾向。
二、自然物象的比喻義
《查字典》中另有解釋,将“草纓”拆解為“草木頂端”或“人的頭發”的比喻。此釋義更偏向文學化表達,可能與古代詩詞中借草木喻人的修辭傳統相關。
使用注意
- 語境區分:涉及古代法制史時多指刑罰制度,文學作品中可能取比喻義
- 權威性差異:刑罰釋義在多個文獻中交叉印證,而比喻義僅見于個别辭書
- 現代應用: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鮮少使用,多見于曆史研究或古籍注解場景
建議具體使用時結合上下文判斷詞義,若涉及學術研究可進一步考證《慎子》《太平禦覽》等原始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草纓一詞的意思是指植物上的細軟部分,多指植物的細長葉尖或花序。它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左邊是“艸”(草字底部的一半),表示與草相關的意思;右邊是“缶”(缶字的一半),起到聲旁作用。草纓共有9個筆畫。
《草纓》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寫法。在古時候,草字的上部是由“艹”(草字的一半)和“刂”(刀字的一半)構成,代表着因草木而生的刀。後來,草字的上部演變為“缶”(缶字的一半),形成了現在的寫法。
《草纓》的繁體字是「草縈」,在繁體字中,「縈」的上部保留了草字的部分。
在古時候,草纓的漢字寫法是「草纓」。纓字由纟(繩)和罂(音yǐng,古代蕃彜族亞洲南方的一種飾物)組成,寓意着将細長的草制成的飾物。
以下是一些關于《草纓》的例句:
1. 風吹草纓搖曳生姿。
2. 漫山遍野的草纓,讓這個地方充滿了生機。
3. 她頭上戴了一頂草纓的帽子,看起來格外可愛。
與《草纓》相關的組詞有:草帽、花草、草原等。
與《草纓》近義的詞包括:笈、枝葉、綠茵等。
與《草纓》反義的詞有:根、土地、堅硬等。
希望以上内容對您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