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衰敗的綱紀。《文選·陸雲<大将軍宴會被命作此詩>之四》:“頽綱既振,品物鹹秩。” 劉良 注:“振,整也。言頽落綱紀既整,品物皆有次序。” 唐 李白 《明堂賦》:“廓區宇以立極,綴蒼顥之頽綱。” 王琦 注:“《穀梁傳疏》:上下無序,綱紀頽壞,故曰頽綱。” 唐 楊士勳 《<穀梁傳>序》:“拯頽綱以繼三五,鼓芳風以扇遊塵。”
“頽綱”是漢語詞彙,指衰敗的綱紀(社會秩序或法度)。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頽”同“頹”,意為衰敗、坍塌;“綱”指總繩或事物的關鍵部分,引申為綱紀、法度。合稱“頽綱”即指敗壞的社會秩序或制度體系。
文獻出處與用例
補充說明
該詞多見于古代詩文,強調對混亂秩序的批判與重建願望,如“振頽綱”即整頓衰敗的綱紀,恢複社會規範。
《頽綱》是一個中文詞彙,意思是指失去準則或綱領,并産生嚴重腐化的現象。通常用來形容一個人或組織已經喪失了原有的信仰、價值觀或道德規範。
《頽綱》的部首是“豕”(豬),總共有10個筆畫。
《頽綱》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論語·述而》:“仁者鄉其《頽綱》,而不!泯其玉?” 這裡的“頽綱”意為失去了正确的教育和養育,喪失了美德和品行。
在繁體字中,「頽綱」這個詞通過使用「綱」替代「綱」來表示,但意思和使用方式相同。
在古代漢字中,《頽綱》的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古代繁體字的寫法可能會略有差異,例如「頹綱」、「頹綱」或「穨綱」等。
1. 這個組織的領導已經變得腐敗,失去了原有的理念和準則,成為了一個真正的《頽綱》。
2. 這位曾經是個有為青年,現在卻沉迷于賭博和荒淫無度,真是個《頽綱》。
組詞:頽敗、頽唐、頽廢、頹廢。
近義詞:腐化、堕落、頹廢。
反義詞:堅守、堅持、正道。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