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蹋床”。坐時擱腳的小幾。俗稱腳踏子。 宋 洪邁 《夷堅丁志·海門鹽場》:“明旦起,枕席及蹋牀上凡列泥饅頭三十餘,大小各異。” 宋 洪邁 《夷堅甲志·蔣通判女》:“物踞坐蹋床上,背面不語。審視,蓋一婦人。”《宋史·輿服志一》:“﹝小輿﹞上有小案、坐牀,皆繡衣,踏牀緋衣。”《宋史·輿服志二》:“ 隆興 二年正月,皇後受冊畢,擇日朝謁,有司具儀物,乞乘肩輿龍檐……襯腳席褥,靠背坐褥及踏床各一。”《水浒傳》第四五回:“那婦人也不應,自坐在踏牀上,眼淚汪汪,口裡歎氣。”
“踏床”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需結合曆史文獻和實際使用場景綜合理解:
字面含義(實物器具)
指古代放置在床榻、座椅前供擱腳或墊腳的矮凳,又稱“腳踏子”。這一用法在宋代文獻中常見,如《宋史·輿服志》記載皇家車輿配有“踏床”;《水浒傳》第四十五回也有“婦人坐踏床”的描述。其功能類似現代家具中的腳踏,既方便登高就座,也用于搭腳休息。
引申義(成語比喻)
作為成語,“踏床”象征富貴安逸的生活。源于古代貴族以腳踏床榻彰顯身份,後衍生為對奢華享樂的隱喻。例如宋代洪邁《夷堅志》中提及“踞坐踏床”的場景,暗含人物地位顯赫。
曆史演變與文化關聯
該詞從實用家具逐漸演變為文化符號:一方面作為生活用具延續至明清(如宮廷使用的雕花腳踏);另一方面在文學中成為階級象征,反映古代社會等級差異。
注:部分低權威來源(如、8)僅簡單複述字義,建議優先參考《宋史》《夷堅志》等古籍及權威詞典解釋。
踏床是一個動詞詞語,意味着用腳踩踏或踐踏在床上。通常用于形容跳躍或起身離床的動作。
踏床是由“⾹”部和“足”部組成的。其中,“⾹”部又叫做“香部”,是一個漢字的上半部分,表示和香氣有關的意思。而“足”部則代表腳或行走的意思。
這個詞的筆畫數為11畫。每個漢字由一筆或多筆的線條組成,踏床由總共11筆的線條組成。
踏床這個詞的源自是古代中國的文化活動。在古代,人們會在床上放置一個類似于墊子的物品,叫做“踏床”。人們會跳躍在踏床上,以增強身體的靈活性和跳躍能力。
在繁體字中,踏床的寫法為 “踏牀”。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代有所不同。踏床的古代漢字寫法為:「蹋床」。這個寫法采用了較為複雜的結構,同時包含了與踏床相似的意義。
1. 她每天早晨起床後都會踏床一會兒,以鍛煉她的身體。
2. 小明迫不及待地從床上踏了下來,準備迎接新的一天。
踏闆、踏入、踏步、踏實、踏浪、踏實、踏歌
踩踏、踐踏、踩踩、踏足、踏踩
放松、休息、躺卧、睡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