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頭臉不能仰起的一種病。借指形貌丑陋的人。《詩·邶風·新台》“燕婉之求,得此戚施” 毛 傳“戚施,不能仰者” 漢 鄭玄 箋:“戚施,面柔。下人以色,故不能仰也。”參閱 高亨 《詩經今注·邶風·新台》。
“面柔”是一個源自古代文獻的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下有差異,但核心解釋需結合權威資料:
基本詞義
根據《詩經·邶風·新台》及漢代鄭玄的箋注,“面柔”原指一種身體缺陷,即“頭臉不能仰起”,常借代形容形貌丑陋之人。例如詩中“戚施(即面柔)”被用來諷刺衛宣公強占兒媳的丑态。
詞源與演變
文化背景
該詞反映了古代對體态與品德的關聯認知,身體缺陷常被隱喻道德瑕疵。例如《新台》用“面柔”批判統治者的行為不端。
提示:若需研究古典文學中的身體隱喻,可參考高亨《詩經今注》等權威注本。
面柔是一個漢字詞語,由面和柔兩個字組成。面字的拆分部首是⺩(鬥),柔字的拆分部首是⺾(糸)。面字的總筆畫數為9,柔字的總筆畫數為9。面字的來源和形聲字,其原義是指人的面容的形态和表情;柔字的來源和會意字,是由系字旁和糸字旁組合而成,表示絲線柔軟的性質。
在繁體字中,面字的寫法為「麵」,柔字的寫法為「軟」。繁體字的出現主要是因為漢字在演變過程中的不同地域間造成了書寫方式的差異。出于曆史原因和文化傳承,繁體字主要在台灣、香港和澳門地區使用。
在古時候,面字的古漢字寫法為「麵」,柔字的古漢字寫法為「軟」。曆經多次修改演變,漢字的書寫形式逐漸簡化,最終演變為現代的面字和柔字。古代漢字的寫法相較于現代漢字而言更為複雜、繁瑣。
以下是面柔在句子中的使用例句:
1. 她的面柔情雅,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 做菜用面柔和的面粉更容易制作出好吃的面食。
3. 他的言辭非常的面柔,不會讓人感到壓力。
面柔的組詞:
1. 面容:指人的面部表情和形态。
2. 柔和:表示軟綿、溫和、不刺激。
面柔的近義詞:
1. 和藹:表示态度親切友好,溫和可親。
2. 溫柔:指溫和、善良、不粗暴。
面柔的反義詞:
1. 剛硬:表示堅硬、不屈的性質。
2. 粗暴:表示行為粗魯、蠻橫,不禮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