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緦縗 ”。古代王为诸侯之丧服。《周礼·春官·司服》:“王为三公六卿锡衰,为诸侯緦衰,为大夫士疑衰,其首服皆弁絰。” 郑玄 注:“緦,亦十五升去其半,有事其缕,无事其布。”《汉书·王莽传上》:“《周礼》曰‘王为诸侯緦縗’,‘弁而加环絰’,同姓则麻,异姓则葛。摄皇帝当为 功显君 緦縗,弁而加麻环絰,如天子弔诸侯服,以应圣制。”《北齐书·神武帝纪下》:“六月壬午 魏帝 于 东堂 举哀,三日,制緦衰。”
缌衰(拼音:sī shuāi)是中国古代丧服制度中的一种,属于“五服”中最轻的丧服等级,具体含义和特点如下:
定义与用途
缌衰是周代礼仪中,君王为诸侯去世时所穿的丧服。根据《周礼·春官·司服》记载,王根据臣子身份差异选择不同等级的丧服:为三公六卿穿“锡衰”,为诸侯穿“缌衰”,为大夫士则穿“疑衰”(一种更粗疏的麻布丧服)。
材质与形制
缌衰用“十五升布去其半”的细麻布制成(“升”是古代布匹密度单位),即经过精细加工但未漂白的麻布,仅处理麻线而未处理布料表面。其配套首服为“弁绖”(一种丧礼用的麻布帽)。
等级与分类
根据亲疏关系,同姓诸侯与异姓诸侯的缌衰材质略有区别:同姓用麻,异姓用葛。例如,《汉书·王莽传》记载,王莽曾为异姓诸侯“弁而加麻环绖”,以符合礼制要求。
历史实例
北齐时期,《北齐书》记载魏帝为神武帝服丧三日,并制定缌衰之礼,说明这一制度在后世仍有沿用。
缌衰是古代君王对诸侯表达哀悼的特定礼仪服饰,体现了周礼中“尊尊”的等级观念。其名称中的“缌”指细麻布,“衰”即丧服,共同构成轻丧服的代称。
《缌衰》是一个汉字词语,意为用织物覆盖、包裹或点缀。
《缌衰》的拆分部首是“缶”和“衣”,共计13画。
《缌衰》一词最早出现在《楚辞·九章·大宛》中,描述了楚国宰相《休屠王》的儿子《缌贞》之死。后来作为词语引用,用来形容用织物覆盖或点缀。
《缌衰》的繁体字为「緦衰」。
在古代汉字书写中,《缌衰》的写法和现代略有不同,例如“縠蔼”、“綦衰”等。
1. 她穿着一袭缌衰的衣服,更显得庄重肃穆。
2. 家里的桌椅上缀满了精美的缌衰,显得华丽而典雅。
缌绣、缌制、缌饰、缌补、缌缬、缌飾等。
绣花、裱衣、裁缝、衣饰等。
素雅、朴素、简约、朴实等。
按步就班班贺春国酢母打博打鷄駡狗點覷滴溜当啷丁徭弟兄豆绿恶宾饭箩逢比冯六郎丰翳够了襘袺诡舌鬼形怪状顾况骇恻好天黄鼠浑骨丫髻获匹践机絜静揭开机工惧怖遽人磕头烧香匮绝昆台雷雨立节柳圣花神骊邑落伍緑寳石灭澌名族骈门连室骈死尀耐晴日日月踰迈丧陨洒削升空失婚使驿守时水月灯舒释碎滴岁序透远脱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