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屯農的意思、屯農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屯農的解釋

猶屯田。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汾水》:“ 漢高帝 十一年,封 靳疆 為侯國,後立屯農,積粟在斯,謂之 羊腸倉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屯農是中國古代屯田制度下的特殊農業組織形式,指由國家組織軍民墾殖荒地、兼顧軍事防禦與糧食生産的群體。該制度最早可追溯至西漢晁錯提出的"徙民實邊"政策,至三國時期形成完備體系,《三國志·魏志》載"州郡例置田官,所在積谷"。

屯農群體具有雙重屬性:其一為軍事戍邊職能,屯墾者需"帶甲之士,隨宜開墾"(《晉書·食貨志》);其二承擔農業生産責任,按"官六民四"或"官民中分"的比例分配收成。其組織形态包含軍屯、民屯、商屯三種類型,尤以曹魏時期的軍屯最為典型,據《通典·食貨》記載,鄧艾在淮河流域"且田且守"的運作模式,使"每東南有事,大軍出征,泛舟而下,達于江淮,資食有儲"。

從制度演變看,屯農體系曆經漢唐的邊境屯戍、宋元的水利屯田,至明清發展為衛所屯田制。《明史·食貨志》詳載"邊地,三分守城,七分屯種;内地,二分守城,八分屯種"的分配原則。這種兵農合一的制度有效緩解了古代軍隊後勤壓力,其"戰守兼備"的特性在諸葛亮北伐、明代九邊防禦等曆史事件中均發揮重要作用。

網絡擴展解釋

“屯農”是一個曆史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四個方面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屯農”指屯田制度,即古代由政府組織軍民開墾荒地、儲備糧食的行為,常見于軍事防禦或解決糧食短缺問題。該詞由“屯”(儲藏、駐紮)和“農”(農業活動)組成,強調通過耕作實現物資儲備。

二、曆史背景與文獻出處

最早記載見于北魏郦道元《水經注·汾水》:“漢高帝十一年,封靳疆為侯國,後立屯農,積粟在斯,謂之羊腸倉。”此處描述漢代在山西地區設立屯田,以保障軍糧供應。

三、延伸意義

作為成語,“屯農”引申為未雨綢缪、儲備資源的行為。古代因農業收成季節性,需在豐年儲存糧食應對荒年,逐漸擴展至其他物資儲備。

四、發音與用法

“屯農”是兼具曆史制度與成語性質的雙重概念,核心圍繞物資儲備與農業開發,常見于文獻中對古代經濟軍事策略的描述。

别人正在浏覽...

暗冥便譬怲怲璧潤不吉漕标草座池魚遭殃代位繼承倒卷吊朵蠹木發科打趣分門别類分釋改稽宮車出鞲蔽廣衍孤虛漢武台歡遊胡塵胡說白道減徑藉假極美錦服經濟特科砍一枝損百株苛峭窺道魁人倰儯涼薄璘霦馬纓丹美授棉毛衫齧氈諾貝爾獎旁轉髼頭辟門平添破疑乾窦淺耕仁仁妊身柔謹詩境守龜松茂竹苞天社童真圖計吳泉銷散歇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