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祭祀仙靈神鬼的壇場。 漢 揚雄 《法言·問明》:“靈場之威,宜夜矣乎!” 李軌 注:“靈場,鬼神之壇祠也。” 唐 李峤 《汾陰行》:“迴旌駐蹕降靈場,焚香奠糈邀百祥。”《宋史·樂志十五》:“款靈場,潔豆薦芬芳,備樂奏鏗鏘。”
(2).指溫泉池。語本 唐 陳鴻 《長恨歌傳》:“浴日餘波,賜以湯沐,春風靈液,澹蕩其間。”亦借喻池塘。 宋 蔣捷 《晝錦堂·荷花》詞:“染柳煙消,敲菰雨斷,歷歷猶寄斜陽。掩冉 玉妃 芳袂,擁出靈場。” 玉妃 ,指 楊玉環 。喻荷花。
“靈場”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多個角度進行解析,綜合搜索結果中的信息如下:
“靈場”由“靈”(神秘、靈驗)和“場”(場所)組成,指具有神聖、神奇或靈驗特性的場所。該詞常用于描述祭祀、宗教活動相關的空間,也延伸至自然景觀中的特殊地點。
祭祀場所
指用于祭祀仙靈、神鬼的壇場或廟宇。例如漢代揚雄《法言·問明》中提到“靈場之威”,唐代李峤《汾陰行》中描述“焚香奠糈邀百祥”,均體現其宗教儀式的功能。
溫泉池的隱喻
源自唐代陳鴻《長恨歌傳》中“春風靈液,澹蕩其間”,将溫泉池稱為“靈場”。宋代蔣捷的詩詞中亦用此比喻池塘或水域。
該詞最早見于漢代文獻,唐代成為詩詞中的常見意象,宋代進一步擴展至自然景觀的隱喻,體現了漢語詞彙從宗教向文學領域的演變。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出處或現代用例,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來源。
《靈場》是一個常用的漢字詞彙,其意思是指人們祭拜祖先或敬奉神靈的場所。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火(火靈)和田(場地),拆分筆畫總共為8畫。
靈場一詞最早可追溯到《詩經·大雅·文王》這篇古文獻中。在古代,人們常常在特定場所設立靈場,供奉祖先的靈魂,并進行祭祀儀式,以表達對先人的尊敬和祈福。
在繁體字中,靈場的寫法依然保持不變。
在古代,靈場的寫法稍有不同。根據《康熙字典》的記載,靈場的古代寫法為“靈場”,其中“場”字古時候寫作“場”,并且整體結構更為繁複,多了一些附加的部首。
1. 每年清明節,我們會去祖先的靈場獻上花圈和燒紙錢。
2. 這個寺廟是當地居民祭祀神靈的主要靈場。
1. 祭壇:供奉神靈或做祭祀的場所。
2. 靈堂:用于舉行喪禮或祭奠儀式的場所。
3. 神祠:奉供神像的廟宇或祭祀場所。
1. 心靈場所:指個人情感寄托或靈感湧現的場所。
2. 祭祀場所:用于舉行祭祀儀式的場所。
世俗場所:指與祭祀、宗教相關性較低的場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