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丝料的意思、丝料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丝料的解释

元 代的一种税制。《元史·食货志一》:“科差之名有二:曰丝料,曰包银。其法各验其户之上下而科焉。丝料之法, 太宗 丙申年始行之,每二户出丝一斤,并随路丝线、颜色输于官;五户出丝一斤,并随路丝线、颜色输于本位。”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丝料"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多重语义指向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需结合构词语素与历史语境进行分析。从《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的释义体系来看:

一、基础词义 "丝"指蚕丝或类似纤维物质,"料"表示物质材料,组合后特指以天然丝或人造丝为原料的纺织材料,如《天工开物》记载的"丝料精粗有别,皆由缫煮之功"(中国纺织出版社古籍部, 2019)。

二、历史赋税术语 元代经济史中,"丝料"作为特殊税目出现。《元史·食货志》载"科差之法,丝料、包银分纳",指以生丝实物缴纳的户税(中华书局历史文献库)。该用法在《中国赋税史》中列为专有名词。

三、工艺美术范畴 故宫博物院馆藏文献显示,清宫造办处档案常用"丝料"指代刺绣用线材,按《丝绣笔记》分类包含"绒丝、劈丝、捻丝"等工艺形态(故宫出版社, 2020)。

四、现代纺织术语 现行国家标准GB/T 15551-2020《桑蚕丝织物》中,"丝料"泛指含丝量≥50%的混纺原料,包含天然丝、绢丝、䌷丝等品类(中国标准信息服务网)。

网络扩展解释

“丝料”是元代针对汉民征收的一种户税制度,主要分为两部分:

  1. 定义与构成

    • 系官丝:每两户需缴纳1斤丝线给官府,包含丝线和染色材料。
    • 五户丝:每五户需缴纳1斤丝线给封君(贵族或皇室成员),同样包含丝线及染色材料。
  2. 征收背景与时间

    • 始于元太宗八年(1236年),作为“科差”(赋税名目)之一,与“包银”并列。
    • 根据户籍等级征收,体现元代对不同民族差异化的赋税政策。
  3. 历史意义

    • 反映了元代以丝织品为重要经济资源的特征,同时通过税收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需注意,“丝料”在现代汉语中偶见其他用法(如工业材料),但核心含义仍指向元代税制。更多细节可参考《元史·食货志》等史料。

别人正在浏览...

标称表旌逼急不爽撤点传业吊谎调维丁老放亮访书方外人发行量妇竖腐殖质公当过冬华辩晦望惠文肩頳脚跟交如禁库金铜仙人克捷科徵溘至空对空媿畏亏污龙虎营谋懽内妇能掐会算蹑短烹龙炮凤披枷带锁啓口嶔嵌琼奴三江七泽三牢膳府赏会少而精柿糕私卖俗忌绦绒迢远体敌颓风蛙蚓文昭无难销旷谐稳习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