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塞上的馬。 北周 庾信 《和趙王送峽中軍》詩:“胡笳遙驚夜,塞馬暗嘶羣。” 唐 元稹 《塞馬》詩:“塞馬倦江渚,今朝神彩生。” 明 馬銮 《雨中偕友人過度來親家小飲即事》詩:“薄暮城烏息,頻年塞馬驕。”
(2).喻世事多變,得失無常,吉兇莫測。亦用以表示超然于得失禍福之外。 唐 杜牧 《贈李侍禦》詩:“冥鴻不下非無意,塞馬歸來是偶然。” 宋 司馬光 《自嘲》詩:“有心齊塞馬,無意羨川魚。” 明 許自昌 《水浒記·效款》:“塞馬去無憑準, 楚 弓喪何須問。”
“塞馬”是一個中文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字面含義
指“塞上的馬”,即古代邊塞地區的馬匹,常用于描述北方或邊疆地區的馬。例如唐代元稹《塞馬》詩:“塞馬倦江渚,今朝神彩生。”
引申義(比喻)
比喻世事多變、得失無常,或表達超然于禍福之外的态度。這一含義源自“塞翁失馬”的典故,強調福禍相依的哲理。如宋代司馬光《自嘲》詩:“有心齊塞馬,無意羨川魚。”
詩詞引用
唐代詩人杜牧在《贈李侍禦》中寫道:“冥鴻不下非無意,塞馬歸來是偶然。”此處“塞馬”暗含世事無常的感慨。
與“賽馬”的區分
“塞馬”與“賽馬”(sài mǎ,指馬術競技)不同,後者是體育項目,起源可追溯至古希臘羅馬時代(參考、12、15)。需注意發音和語境差異。
“塞馬”一詞兼具具象與抽象意義,既可指代邊塞馬匹,亦承載傳統文化中辯證的哲學觀。如需進一步了解“賽馬”相關内容,可參考曆史起源或民族文化類資料(如藏族、哈薩克族的賽馬傳統)。
在中文中,《塞馬》通常指的是馬匹在奔跑、奔馳時口中會嘶鳴的聲音。這個詞也常用于形容快速奔跑或高速行駛的狀态。
《塞馬》這個詞的部首是馬,總共有9個筆畫。
《塞馬》是一個古老的詞彙,最早出現在《史記·卷一百三十二·孟子荀卿列傳》中。
《塞馬》的繁體字為「塞馬」。
在古代,「塞馬」的寫法可能與現代略有不同,但基本上仍然是用馬字作為部首的形式。
1. 青年騎手熟練地駕馭着坐下射來的塞馬,在場觀衆贊歎不已。
2. 他騎着塞馬,呼嘯而過,速度快得讓人瞠目結舌。
馬群、馬廄、馳騁、馬術、賽馬
駿馬、奔馬、疾馳
緩行、停駛、停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