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情節本末。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異七·心頭小人》:“ 安丘 明經 張某 當晝寝,忽一小人自心頭出,身才半尺許,儒衣儒冠,如伶人結束。唱崑曲,音節殊可聽,説白、自道名貫,一與己合,所唱節末,皆其平生所經歷。”
“節末”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詳細解析:
“節末”指情節本末,即事情的前後經過或來龍去脈。該詞源自清代王士禛《池北偶談》中的記載:安丘明經張某晝寝時,心頭出現一個小人,所唱昆曲的“節末”與其生平經曆完全一緻,此處“節末”即指完整的事件脈絡。
在正式語境中建議沿用傳統含義,若需表達“結尾部分”,可明确使用“末尾”“末期”等詞,避免歧義。
節末這個詞是指節日的最後一天,也可以用來表示節日的結束或是接近尾聲的階段。
節(艸部,共6畫)+ 末(月部,共4畫)
《說文解字》中記錄了節末一詞,最早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古代。
節末
在古代,節末的寫法并沒有太大的變化。
1. 過了節末,人們開始忙碌的工作生活。
2. 他們在節末進行了一場盛大的煙火表演。
節日、節慶、節期、末日、末梢、末端
節慶、節日、終點、結束
節初、開端、起點、開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