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43-1805)清代書法家、篆刻家。初名琰,字石如,後改字頑伯,號完白山人、笈遊道人等,懷甯(今屬安徽)人。書法各體皆工,最精篆、隸。篆書取秦石鼓文、漢碑篆額之長,稍參隸意。篆刻剛健婀娜,形成“鄧6*派”。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鄧石如漢語 快速查詢。
鄧石如(1743—1805),清代著名書法家、篆刻家,初名琰,字石如,後避嘉慶帝諱,遂以字行,更字頑伯,號完白山人、笈遊道人等。其名號釋義及藝術貢獻如下:
首創"以隸筆作篆",打破玉箸篆傳統,賦予篆書筆意流動感和力度,代表作《篆書文》藏于故宮博物院。
創立"鄧派",刀法蒼勁樸拙,章法疏密有緻,提出"印從書出"理論,影響趙之謙、吳讓之等大家。
篆、隸、楷、行皆達巅峰,尤以篆隸為最,《隸書屏》《楷書聯》為後世範本。
載鄧石如"篆法沉雄樸厚,隸書結體緊密,為清碑學巨擘"。
評其"刀筆相融,開清代印學新境"。
稱其"篆隸為當代第一,名播海内"。
收錄其作品高清影像及學術解析(www.dpm.org.cn)。
其藝術理念強調"書印同源",推動金石學與書法融合,被公認為清代碑學奠基人,與伊秉绶并稱"南鄧北伊"。
關于“鄧石如”的詳細解釋如下:
鄧石如(1743年—1805年),初名琰,因避清仁宗颙琰名諱,以字“石如”行世,後改字“頑伯”,號完白山人、笈遊道人等,安徽懷甯(今安慶)人。他是清代乾嘉時期的碑學大師,集書法家、篆刻家、畫家、文字學家于一身。
書法
工篆、隸、楷各體,尤以篆書和隸書為最精。其篆書融合秦代石鼓文、漢碑篆額之長,并參以隸意,形成雄渾蒼茫的獨特風格,被曾國藩譽為“千載難逢之集大成者”。
篆刻
開創“鄧派”(亦稱“皖派”),風格剛健婀娜,突破傳統“浙派”範式,成為清代篆刻的代表性流派。其篆刻理念強調“印從書出”,将書法筆意融入刀法。
如需進一步了解其作品或藝術風格,可參考權威藝術史專著或博物館藏品。
八列辯口利辭斌駁敝人不足為外人道呈現出蠢人單銜道儒德問釣聲刁鑽刻薄疊裡飛人封狐服話福品根深柢固孤苦還辔宏勝幻漚踐妖徑塗金柅進鋭退速軍船苦艾枯榆糧子林蔭路淪敝蒙闇南威嫩婦女子女兒酒排逐抛躲琵琶槽清洌齊雲樓诎抑身經百戰時氣石苑瘦瘠四合頭坦平陶運騰噪帖書銅齊土定瓶萬分之一我武惟揚香穗小不點笑口銷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