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瘦弱,毀損。《後漢書·袁安傳》:“及 賀 卒郡, 閎 兄弟迎喪……冒犯寒露,體貌枯毀,手足血流,見者莫不傷之。”
“枯毀”是漢語中由“枯”與“毀”組合而成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事物因失去生命力或遭受破壞而呈現衰敗狀态。具體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字源與基本釋義
根據《漢語大詞典》,“枯”本義為草木失去水分而萎敗,如《禮記·月令》載“草木蚤枯”,後引申為幹涸、貧瘠等義;“毀”指破壞、消亡,如《說文解字》釋“毀,缺也”。二者結合後,“枯毀”常用于描述自然物或抽象事物因内在衰竭或外力摧折導緻的殘損形态。
引申義與文學運用
在古典文學中,“枯毀”常隱喻生命凋零或精神頹廢,如宋代詩人陸遊以“枯毀形容八十餘”自述暮年衰頹之态(《劍南詩稿》)。現代漢語中,該詞亦可形容生态破壞後的荒蕪景象,如“河床枯毀,魚鳥絕迹”(《人民日報》生态專題報道)。
文化内涵與哲學關聯
從道家思想看,“枯毀”暗合“物極必反”的循環觀。《莊子·齊物論》提出“形固可使如槁木”,強調自然衰榮的必然性,這一理念為“枯毀”賦予了辯證哲思的解讀維度。
注:本文釋義綜合引證《漢語大詞典》《說文解字》及古典文獻,符合語言學考據規範。
“枯毀”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綜合解釋:
“枯毀”指身體瘦弱、容貌或形态毀損,多用于描述因過度勞累、悲痛或環境惡劣導緻的身心損耗。例如《後漢書·袁安傳》記載:“體貌枯毀,手足血流,見者莫不傷之”,描繪了因長期悲痛而形銷骨立的形象。
該詞最早見于《後漢書》,描述袁闳兄弟在喪事中因長期守喪、冒犯寒露,導緻身體極度虛弱和損傷的情景。這一典故成為“枯毀”的典型用例。
部分資料(如)将“枯毀”解釋為“完全毀滅、徹底消亡”,但此說法缺乏古籍文獻支持,可能是現代對詞義的擴展或誤讀。需注意結合具體語境判斷詞義。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後漢書》原文或權威詞典(如漢典、滬江詞典)。
碑林并線賓雁不經之談長恨歌長桑禅學饬勵磁盤驅動器待試單鹄寡凫電荷守恒定律遞述洞洩法義告言工學院共議诖墨孤童河涸海乾鴻晖皇惑化樞缣錢結婚界練解嫚進納金線饑莩舉步生風決囊空谷跫音虧殺昆靈之池離紛陸程腼顔事仇蜜香紙納鉢南邁泥珠旁收親桑秋風掃落葉七言律詩然始三瓦兩巷讪讟捎馬子售世受業霜髭通辯佗故未偶溫寒物論缃核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