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枯毀的意思、枯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枯毀的解釋

瘦弱,毀損。《後漢書·袁安傳》:“及 賀 卒郡, 閎 兄弟迎喪……冒犯寒露,體貌枯毀,手足血流,見者莫不傷之。”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枯毀”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綜合解釋:

一、基本含義

“枯毀”指身體瘦弱、容貌或形态毀損,多用于描述因過度勞累、悲痛或環境惡劣導緻的身心損耗。例如《後漢書·袁安傳》記載:“體貌枯毀,手足血流,見者莫不傷之”,描繪了因長期悲痛而形銷骨立的形象。

二、詞源與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後漢書》,描述袁闳兄弟在喪事中因長期守喪、冒犯寒露,導緻身體極度虛弱和損傷的情景。這一典故成為“枯毀”的典型用例。

三、其他可能的解釋

部分資料(如)将“枯毀”解釋為“完全毀滅、徹底消亡”,但此說法缺乏古籍文獻支持,可能是現代對詞義的擴展或誤讀。需注意結合具體語境判斷詞義。

四、使用場景

  1. 文學描寫:多用于形容人物因疾病、哀傷或困苦導緻的外貌變化,如“面容枯毀”。
  2. 曆史文獻:常見于史書或古文,描述極端環境下的身體損耗。

五、近義詞與關聯詞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後漢書》原文或權威詞典(如漢典、滬江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枯毀

枯毀,一個包含了豐富含義的詞語。它由“枯”和“毀”兩個字組成。

拆分部首和筆畫:

拆分部首:枯(木字旁),毀(毛字旁)

拆分筆畫:枯(8畫),毀(8畫)

來源:

“枯毀”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在《論語·述而》中,有一句話“君子有三變:望之俨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其中,“俨然”一詞可以理解為“修飾整齊、光亮”的意思,而“溫”則是指“柔和溫暖”,“厲”則表示“有威嚴,嚴厲”的含義。由此可以推斷,“枯毀”這個詞的意思是指物體不再“修飾整齊、光亮”,而變得“森嚴威嚴”或“廢棄毀壞”。

繁體寫法:

繁體寫法為「枯毀」。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枯毀」可以寫作「枯毀」,即兩字都使用「毀」的古代漢字形式。

例句:

1. 這座廢棄的建築物已經長時間枯毀在那裡。

2. 這個社區經曆了一次火災,房屋幾乎全部枯毀。

組詞:

1. 枯木:指沒有生氣、沒有活力的樹木。

2. 毀壞:指将物體損壞、破壞。

3. 枯燥:形容乏味、無趣。

近義詞:

1. 破損:物體因受損而失去原有完整性。

2. 荒廢:形容地方長期不被使用或管理而顯得荒蕪空曠。

反義詞:

1. 鮮活:形容生氣勃勃、充滿活力。

2. 完整:形容物體沒有任何損壞或缺損。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