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兕觥。《左传·成公十四年》:“古之为享食也,以观威仪、省祸福也。故《诗》曰:‘兕觵其觩,旨酒思柔,彼交匪傲,万福来求。’”今本《诗·小雅·桑扈》作“兕觥”。 唐 牛僧孺 《李苏州遗太湖石奇状绝伦因题二十韵奉呈梦得乐天》:“丑凸隆胡準,深凹刻兕觵。”
“兕觵”(sì gōng)是中国古代文献中提及的一种酒器,具体解释如下:
基本定义
兕觵即“兕觥”,指用兕牛角制成的饮酒器皿。兕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犀牛类动物,其角质地坚硬,常被用于制作礼器。
文献出处
功能与象征
兕觵在礼仪场合中使用,既体现贵族身份,也与“省祸福”的祭祀文化相关(《左传·成公十四年》引述)。其形制多为兽角状,表面常饰有纹样,兼具实用与艺术价值。
演变与关联词
后世文献多将“兕觵”写作“兕觥”,两词互通。例如《说文解字》中“觥”字释义即包含兕角制器的含义。
兕觵是先秦至唐代文献中重要的礼器名物,其材质、形制及文化寓意反映了古代工艺与礼仪的融合。如需更多例句或字形演变,可查阅《汉语大词典》或考古研究资料。
《兕觵》是一个古代汉字词语,指的是一种野兽,类似于麋鹿或麂,而且通常有角。
《兕觵》共有两个部首,分别是“儿”和“角”,这两个部首又分别有两个和七个笔画。
《兕觵》是由古代汉字演变而来的,其中“兕”是原始象形,表示一种有角的动物;“觵”是由“角”与“貉”组合而成,表示一种麋鹿的样子。在繁体字中,这个词通常写作「觵」。
在古代,「兕觵」的写法并不统一。在《康熙字典》中记载的写法是「兕牾」,而在古代文献和碑文中还有其他不同的写法。
1. 山林中常有野兕觵的踪迹。
2. 他的庭院里放养了一只兕觵,成为邻里的一道风景。
兕觵角落、兕觵奔突、兕觵奔驰
麋鹿、羚羊、麂
鲸鱼、犀牛、野猪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