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大邏便的意思、大邏便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大邏便的解釋

亦作“ 大羅便 ”。 突厥 官號。《隋書·北狄傳·突厥》:“ 木杆 在位二十年,卒,復捨其子大邏便而立其弟。”《通典·邊防十三》:“其( 突厥 )初國貴賤官號,凡有十等……其勇健者謂之始波羅,亦呼為英賀弗,肥麄者謂大羅便(原作‘三大羅’,據《通鑑》 胡 注校改)。大羅便,酒器也,似角而麄短,體貌似之,故以為號。此官特貴,唯其子弟為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大邏便(dà luó biàn)是古代突厥汗國的一種高級官職名稱,屬于突厥職官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該詞源于古突厥語音譯,在漢文史料中用以指代突厥貴族擔任的特定軍事或行政職位。其具體含義與曆史背景如下:

一、詞源與基本釋義

“大邏便”音譯自古突厥語“Taraqan”(或作“達幹”),原意為“統領者”或“指揮官”。在突厥汗國(6-8世紀)的職官體系中,大邏便屬于“二十八等官階”中的高級别武職,地位僅次于“設”(Shad,統轄一方軍事的親王)和“葉護”(Yabghu,副可汗),主要負責軍事統領或部落管理。

二、官職職能與等級

據《周書·突厥傳》記載,突厥職官分二十八等,“大邏便”位列其中,常由可汗子弟或核心部族首領擔任。其職能包括:

  1. 軍事統帥:統率精銳部隊,參與重大戰役;
  2. 部族治理:管轄指定部落,維持地方秩序;
  3. 議政參與:出席貴族會議(“國人會議”),參與汗國決策。

三、曆史實例與文獻記載

著名突厥學家薛宗正指出,“大邏便”在突厥汗國分裂時期(583年)成為東西突厥争奪的關鍵職位。例如:

四、學術考辨

現代研究認為,“大邏便”可能源于柔然職官“塔寒”(Tarkan),後被突厥繼承并賦予新職能。蔡鴻生在《唐代九姓胡與突厥文化》中提出,該職與“達頭”(Tardu)稱號可能存在關聯,均象征軍事權威,但“大邏便”更側重實際統兵權。


參考文獻來源:

  1. 《周書·卷五十·異域傳下》
  2. 《北史·卷九十九·突厥傳》
  3. 薛宗正《突厥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4. 蔡鴻生《唐代九姓胡與突厥文化》(中華書局,1998年)

網絡擴展解釋

“大邏便”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語,其解釋需結合曆史語境和語言演變。以下是綜合權威來源的詳細解析:

一、基本含義與發音

二、兩種主要釋義

  1. 突厥官號(曆史語境): 源自古代突厥官職名稱,具體指代軍隊中體型健壯者或特定軍事職位。例如《隋書·北狄傳》記載“捨其子大邏便而立其弟”,《通典》也提到突厥官號中“肥麄者謂大羅便”。

  2. 成語化引申(現代用法): 形容人在陌生環境中行動不便、感到不自在的狀态。例如初到陌生城市時對環境不熟悉,可比喻為“大邏便”。

三、演變與使用場景

四、曆史文獻佐證

《通鑒》《隋書》等典籍中,“大邏便”明确作為突厥官職出現,而現代詞典(如滬江詞典、查字典)則收錄其引申義,反映了語言的曆史層積性。

需根據語境判斷詞義——曆史文本中多為官職,現代使用則偏向比喻。若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隋書·北狄傳》或《通典》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暗度陳倉阿婆面本委兵亂兵營不栖采工醇味粹溫黛螺大雨如注督禦法醞拂須宮妓公理化方法寒馥荷爾蒙鴻軒懷羊黃鹄音混世魔王賤陋積憤鏡見經緯天下進營吉食咎征孔膠立便厘治陋規沒完面模,面模兒闵悔粘吝繳繞獰猙泥塗飄速竅穴乞量曲律輕身重義杞天之慮拳跼三傑沈遜奢尚收單熟絲銅雀瓦團粉外翼望意線材小寵小秋收消澌蟹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