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齒狀的石頭。亦指山石間的水流。 宋 蘇轼 《遊道場山何山》詩:“山高無風松自響,誤認石齒號驚湍。” 宋 楊澤6*民 《滿庭芳》詞:“一徑幽通邃竹,松風漱、石齒濺濺。” 金 元好問 《少室南原》詩:“清溪鳴石齒,暖日長藤芽。” 元 張可久 《憑欄人·白雲煉師山居》曲:“丹氣溶溶生紫煙,石齒泠泠鳴玉泉。” 清 劉大櫆 《菉溪書屋圖記》:“按其圖,則修竹萬竿,而千尋之老木間廁其中,其下怪石林立,溪流自石齒間縈紆漩洑。”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石齒漢語 快速查詢。
“石齒”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及用法可結合古典文學和自然景象來理解:
基本詞義
指齒狀排列的石頭,或山石間湍急的水流。該詞常用于描繪自然景觀中岩石的形态或水流與石頭的動态交互。
文學意象
在古詩文中常作為自然意境的元素:
詞源結構
由“石”與“齒”組合而成,字面可理解為“如牙齒般的石頭”,既描述岩石的尖銳形态,也暗喻水流經過時如齒間摩擦的動态。
使用場景
多用于古典詩詞或山水遊記中,常見于描繪山澗溪流、石林地貌等場景,強調自然景觀的野趣或聲音特質。例如張可久《憑欄人》中“石齒泠泠鳴玉泉”即通過石齒與水流聲的呼應,表現空谷回響的意境。
該詞兼具視覺(齒狀岩石)與聽覺(水流激石聲)的雙重意象,是古典文學中刻畫自然細節的典型詞彙。
《石齒》是一個成語,用來形容某人的聲音尖利刺耳,如同石頭的棱角和尖齒一樣。常用來形容女子的尖細而刺耳的聲音。
《石齒》的部首是石字旁(石),由于隻有一個部首,所以沒有拆分部首。它的總筆畫數為11畫。
《石齒》最早見于南朝宋鮑照的《女誡》,原句為:“春風浄従塵土起,夜雨催成石齒聲。”
繁體字為「石齒」,沒有太大的差異。
在古代漢字中,「石齒」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其中「石」字的石字旁稍微偏一點,「齒」字中的「木」字旁在上方并帶有一點兒彎曲。整體書寫更加古樸。
1. 她的聲音尖銳刺耳,簡直像一把利劍刺進耳朵裡,真是石齒一樣。
2. 她的歌聲猶如石齒般尖銳,讓人無法忍受。
石心、石闆、石塊、石屋、石破天驚
尖銳、刺耳、刺人、尖利
悅耳、動聽、甜美、柔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