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言。躺椅。靠背特别長而後傾的椅子,人可以斜躺在上面。
卧椅是漢語中一個複合名詞,由“卧”(躺卧)和“椅”(有靠背的坐具)組合而成,其核心含義指可供人躺卧休息的椅子。以下是詳細釋義及權威參考:
功能定義
指一種兼具坐、卧功能的家具,通常設計有較長的椅面、可調節的靠背(或腳踏),使人能夠半躺或平躺休息。其核心功能區别于普通座椅,強調“躺卧”的舒適性。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對“卧”的解釋為“躺下”,對“椅”的解釋為“有靠背的坐具”,組合義明确指向躺卧用具。
形制特征
傳統卧椅常見于中式家具,如“貴妃榻”“羅漢床”,現代則演變為躺椅、沙發床等。典型特征包括:
來源:《中國家具史》指出,明清時期“卧榻”類家具是卧椅的雛形,強調休憩功能(王世襄,2008)。
《漢語大詞典》
收錄“卧椅”詞條,釋義為:“供人躺卧的椅子。” 強調其用途與普通座椅的區分。
來源: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4年。
《辭海》(第七版)
在“椅”字條目下注明:“引申指可躺卧的長椅,如躺椅、卧榻。” 間接定義卧椅為椅的衍生類型。
來源: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年。
曆史演變
古代“卧榻”多用于文人小憩、閨閣休憩(如《紅樓夢》中黛玉卧榻);近代受西方影響,出現搖椅、折疊躺椅等變體,功能更實用化。
來源:《中國古代家具鑒賞》考證卧具與坐具的融合趨勢(聶菲,2005)。
現代分類
包括:
來源:國家标準《家具分類》(GB/T 3324-2017)按功能對坐卧類家具的界定。
來源:《家具設計術語》(QB/T 1951-2010)對坐卧兩用家具的功能定義。
根據多個來源的綜合信息,“卧椅”是一個方言詞彙,主要含義如下:
基本定義
指一種靠背特别長且向後傾斜的椅子,通常被稱作“躺椅”。使用者可以斜靠或半躺在上面休息,常見于休閑場景。
結構特點
使用場景
主要用于居家環境,如客廳、書房或陽台,也可見于古代文獻描述的帳篷、汗帳等特殊場景。例如:
柴侯叼着煙卷,坐在五百年前黃花梨卧椅之上(例句)
語言屬性
屬于方言詞彙,在《滬江線上詞典》等工具書中被标注為方言用法,英文對應詞為“recliner”。
延伸注意
需注意與普通椅子的區别,其核心特征在于可供半卧的傾斜結構。部分網頁将其誤釋為成語,此說法缺乏權威依據。
如需更詳細的曆史演變或地域分布信息,建議查閱方言研究專著或家具史文獻。
懊侬北郭十友楅衡閉明塞聰長惑陳黩乘積褫官沖散楚恻刺打打擊黕黕倒茬恩高義厚發箭費錢浮岚敢隻是歌呼鼓旗相當昊樞橫從劃行扈侍晶燦燦卷葉窠臼藍縷濫職列大夫陵衞柳頰爐箅子盲幹茫然不解密切迷湯南徼内容空洞派活,派活兒瓶玩勤笃輕嫷肉中刺舍本逐末神馬神情不屬蛇鱓侍箕帚受辱束急四則陶令巾天羅頭牛罅發閑歇泉細吹細打希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