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齊 彭城王 高浟 為政清廉的故事。 浟 曾為 滄州 刺史,為政嚴察,部内肅然。 天保 四年,征為侍中,離任時,人吏送别悲號。父老數百人相率具馔曰:“自殿下至來五載,人不識吏,吏不欺人,百姓有識已來,始逢今化。殿下唯飲此鄉水,未食此鄉食,聊獻疏薄。” 浟 重其意,為食一口。。事見《北齊書·彭城王浟傳》。後遂用作典故,以“食饌一口”形容為政清廉。 清 張岱 《夜航船·政事·清廉》有“食饌一口”。
“食馔一口”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解析:
指吃飯時僅吃一口,形容對食物态度謙遜、不貪多,後引申為在利益分配時主動退讓。該詞既可用于日常飲食場景,也可比喻為政清廉或處事謙讓的态度。
出自《北齊書·彭城王浟傳》:
北齊彭城王高浟任滄州刺史期間,為官清廉嚴明,深得民心。離任時,百姓感念其德政,獻上當地食物表達敬意。高浟為尊重百姓心意,僅象征性地吃了一口,以此體現不取民財的清廉品格。後世遂以“食馔一口”稱頌官員廉潔自律。
該成語不僅強調個人品德,更隱含“重情輕物”的價值觀——高浟的行為既維護了百姓尊嚴,又以象征性舉動傳遞清廉理念,體現了古代士大夫“以德化民”的治理思想。
若需進一步了解成語的發音(shí zhuàn yī kǒu)或曆史背景,可參考《北齊書》相關文獻。
“食馔一口”是一個常見的成語,用來形容一口吃光食物。該詞具有濃厚的中國文化背景,擁有豐富的涵義和文化内涵。
成語“食馔一口”由三個部首組成:“口”、“食”和“馔”。其中,“口”作為主要部首,表示嘴巴或吃的動作;“食”表示食物;“馔”表示美味的食物。
根據部首的不同,這個成語的拆分順序可以是:“口馔食一”。
根據筆畫計算,“食馔一口”有13個筆畫。
成語“食馔一口”最早出自《莊子·秋水》:“好風易合,無邪心也。雖千萬人,吾往矣!食馔不厭精,脍不厭細。食完鳥肉,再食鳥腸。”這句話意為:喜好的風會自然地聚集在一起,沒有邪惡的内心。雖然有千萬人,我心願去那裡吃飯!吃食物時,不嫌精細,吃腐爛的鳥肉時,再食鳥腸。
在繁體中,“食馔一口”寫作“食饌一口”。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成語“食馔一口”在古代漢字中會寫作“飠饌一口”。其中,“飠”是較為古老的表示食物的字,而“饌”則代表豐盛的宴席。
例句:
1. 這頓大餐真是美味無比,我一頓就食馔一口了。
2. 在他面前,茶點如山珍被他窮奢極侈的食馔一口了。
組詞:
食客、食譜、食材、馔玩(指珍馐美味的食品)。
近義詞:
一餐而盡、食而不厭、一啖而盡。
反義詞:
小口小肚、舀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