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該司。司,分管事務的官署。 宋 蘇轼 《乞禁商旅過外國狀》:“本司看詳,顯見 閩 浙 商賈因往 高麗 ,遂通 契丹 。”
(2).猶本官。《宦海》第一回:“ 金方伯 霍地跳下騾來,喝一聲:‘都跟著本司進去!’説著拔步往門内便走。”
根據多個權威詞典解釋,“本司”是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和用法如下:
古代官署名
指分管的官署機構。例如宋代蘇轼在《乞禁商旅過外國狀》中提到的“本司看詳”,即指所屬官署審查文件。
官員自稱
相當于“本官”,常見于古代官員的自稱。如清代小說《宦海》中:“金方伯喝道:都跟着本司進去!”。
現代多用于企業或機構自稱,表示“本公司/本部門”。例如:
該詞屬于書面用語,古代多用于公文或官員對話,現代則多見于企業宣傳或正式文書中。如需更詳細古籍例證,可參考《蘇轼文集》《宦海》等文獻。
本司(běn sī)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本和司。
本字是一個由木字旁和本字旁組成的複合字,木字旁表示與木相關的意思,本字旁表示“本源”、“根本”的意思。本字旁是由一個大的點,表示樹木的“根”,和四根斜線,表示枝葉伸出的意象。
本字的筆畫數是5畫。
司字由白字旁和司字旁組成。白字旁表示白色,司字旁表示“管理”、“司掌”的意思。司字的形狀與“手”的形狀相似,表示手持權杖,管理權力。
司字的筆畫數是5畫。
本司一詞來源于古代漢語,指的是“本機構”、“本公司”等意思,是對特定機構的稱呼或代稱。
在繁體字中,本司通常寫作「本司」,形狀保持不變。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本司的寫法與現在相似,沒有太多變化。
1. 這件事情需要向本司申請批準。
2. 本司的員工非常專業,提供了優質的服務。
本司的組詞包括:本司架構、本司制度、本司業務等。
本司的近義詞包括:本機構、本公司、本部門等。
本司的反義詞沒有特定的對應詞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