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纏繞貌。
“缧缧”是“缧”的疊詞形式,屬于較為生僻的用法,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
“缧”本義指黑色繩索,特指古代捆綁犯人的黑索()。其字形從“糸”(與絲繩相關),聲旁為“累”,故有纏繞、束縛的引申義。
“缧缧”的用法
在動詞用法中,“缧”可表示纏繞、捆縛,而“缧缧”則形容纏繞、盤繞的狀态,多見于古文或特定語境()。例如:“藤蔓缧缧,攀附而生”可描述植物纏繞生長的樣子。
常見搭配與擴展
注意:“缧缧”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若需表達類似含義,更常用“纏繞”“盤繞”等詞。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說文解字》或古代文獻用例。
《缧缧》是一個形容詞,意指糾纏、紛纭、複雜。用來形容事物或情感紛雜複雜、錯綜複雜的狀态。
根據《康熙字典》,《缧缧》的偏旁部首是缶,并且由缶、缶組成。《缧缧》的總筆畫數為21。
《缧缧》這個詞最早見于《詩經·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言秋與子久矣。之子于歸,言秋與子皆兮。”其中的“夭夭”與“灼灼”兩個詞形象地描繪了桃花的紛繁多樣的樣貌,被引申為形容紛雜複雜的事物或情感。
繁體字為「纍纍」。
《康熙字典》中記載的《缧缧》的古字形為「纍縲」。
1. 他的思緒紛紛缧缧,無法集中精力。 2. 這個故事裡的人物關系錯綜複雜,令人費解而又缧缧繞繞。
缧绁(指監禁)
紛紛、纭纭、複雜、錯綜、绮绮
簡單、單純、明了、簡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