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繳納代替力役的賦稅。《文獻通考·田賦二》:“﹝ 隋 開皇 ﹞十年五月,以宇内無事,益寬徭賦,百姓年五十者,輸庸停役。”
“輸庸”是中國古代賦稅制度中的特定術語,其核心含義是以繳納實物或貨币代替直接服力役。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該詞由“輸”(繳納)和“庸”(代替力役的賦稅)組成,指百姓通過繳納布帛、糧食等實物或錢币,免除官府規定的勞役義務。這種制度常見于隋唐時期。
曆史背景
隋文帝開皇十年(590年)推行改革,《文獻通考》記載:“百姓年五十者,輸庸停役”,即允許50歲以上者通過繳納“庸”免除勞役。這一政策成為唐代“租庸調制”的前身。
政策意義
相關延伸
“庸”在唐代發展為固定稅目,與“租”(田租)、“調”(戶稅)共同構成主要賦稅體系。例如《唐六典》規定:“凡丁歲役二旬,無事則收其庸,每日三尺(絹)”,明确勞役與實物折算标準。
注:以上解釋綜合了隋唐賦稅制度特點,具體實施細節可能因朝代政策調整而變化。
《輸庸》是一個常見的詞彙,它指的是一個人常常落敗或失敗,并表現出懦弱和不争氣的特點。這個詞的含義包括對個人品質的評判和對行為表現的批評。輸庸的人往往缺乏韌性和毅力,容易被困難與挫折擊倒。
該詞由兩個漢字組成。其中“輸”字由辶(辵)和豕組成,辶(辵)是走的意思,豕是豬的意思。而“庸”字由廣和平組成,廣代表寬廣,平代表平庸。據此可以推測,“輸庸”的意思可能與失敗和不争氣有關。
“輸庸”一詞最早見于中國古代文獻中,如《韓非子·顯學》。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保持不變,仍然是“輸庸”。
根據古代文獻記載,漢字“庸”在古時候的寫法為“彐彐彡”。而“輸”字在古代寫作“母䍏”。古時的漢字寫法和現代寫法有所不同,顯示出了古人對字形的書寫變化。
1. 他在這次競賽中再次輸庸了,一點韌性都沒有。
2. 這個學生一踏入社交場合就變得膽小怯懦,真是輸庸至極。
組詞:輸家、庸人、輸氣、輸光、庸才、庸碌。
近義詞:懦弱、平庸、不争氣、無能、失敗。
反義詞:勝利、成功、有能、堅定、頑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