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庸的意思、输庸的详细解释
输庸的解释
缴纳代替力役的赋税。《文献通考·田赋二》:“﹝ 隋 开皇 ﹞十年五月,以宇内无事,益宽徭赋,百姓年五十者,输庸停役。”
词语分解
- 输的解释 输 (輸) ū 从一个地方运送到另一个地方:运输。灌输。输出。输入。输血。输电。 送给,捐献:输纳。捐输。输将(乶 )。 败,负:输赢。输理。输了两个球。 堕坏,败坏:输平(使其败坏)。 表示,吐露:
- 庸的解释 庸 ō 平常,不高明的:平庸。庸医。庸言。庸俗。庸人。昏庸。庸主(平庸或昏庸的君主)。庸夫。庸暗(平凡,愚昧)。庸庸碌碌(没有志气,没有作为)。 需要:无庸细述。无庸讳言。 岂,怎么:庸讵(岂,何以,
专业解析
"输庸"的汉语词典释义与历史制度解析
一、核心释义
"输庸"指中国古代以实物或货币代替力役的赋税制度。"输"意为缴纳、运送,"庸"指代役或劳役义务。该词源于唐代"租庸调制",即百姓可通过缴纳绢布等实物(称"庸调")替代亲身服劳役。《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唐代赋役制度之一,以实物代役。"
二、唐代制度的具体实施
- 制度依据:唐《赋役令》规定,成年男子每年需服20日劳役,若无法亲身服役,则按每日3尺绢的标准缴纳实物,称为"输庸"(《新唐书·食货志》)。
- 实物替代:所输之物多为绢、布、麻等纺织品,亦可折钱缴纳。如开元年间规定:"诸丁匠不役者收庸,无绢之乡,布三尺五寸。"(《唐六典·户部》)
- 豁免范围:若政府额外加役15日可免调(户税),加役30日则租(田税)、调全免,体现制度灵活性(《旧唐书·职官志》)。
三、历史演变与影响
- 起源:北周、隋朝已出现以庸代役雏形,唐代将其制度化并推广(《通典·食货典》)。
- 废止:唐中叶后因土地兼并加剧,租庸调制被"两税法"取代,但"输庸"思想仍影响后世赋役改革(《中国赋役制度史》)。
- 社会意义:通过货币化替代劳役,促进手工业与商品流通,减轻农民人身束缚(《中国经济通史·隋唐五代卷》)。
四、学术权威文献佐证
- 制度溯源: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指出,输庸制融合了北朝徭役折纳与南朝货币经济传统。
- 经济分析: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强调,输庸是劳役地租向实物地租过渡的关键环节。
参考资料来源:
-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
- 《唐六典》中华书局点校本
- 李锦绣《唐代财政史稿》(北京大学出版社)
注:因古籍原文无直接网络链接,来源标注以权威出版文献为准。
网络扩展解释
“输庸”是中国古代赋税制度中的特定术语,其核心含义是以缴纳实物或货币代替直接服力役。以下是详细解释:
-
基本定义
该词由“输”(缴纳)和“庸”(代替力役的赋税)组成,指百姓通过缴纳布帛、粮食等实物或钱币,免除官府规定的劳役义务。这种制度常见于隋唐时期。
-
历史背景
隋文帝开皇十年(590年)推行改革,《文献通考》记载:“百姓年五十者,输庸停役”,即允许50岁以上者通过缴纳“庸”免除劳役。这一政策成为唐代“租庸调制”的前身。
-
政策意义
- 减轻体力负担:老弱群体可通过经济补偿替代高强度劳役;
- 促进生产:青壮年劳动力能更专注于农耕;
- 增加国库收入:实物赋税比单纯劳役更易统一调配。
-
相关延伸
“庸”在唐代发展为固定税目,与“租”(田租)、“调”(户税)共同构成主要赋税体系。例如《唐六典》规定:“凡丁岁役二旬,无事则收其庸,每日三尺(绢)”,明确劳役与实物折算标准。
注:以上解释综合了隋唐赋税制度特点,具体实施细节可能因朝代政策调整而变化。
别人正在浏览...
百驾罢瘵鞭笋陈爱莲趁波逐浪骋容赤干怆然泪下垂死春茶蹙浪递顿东霤敦辟发华忿不顾身高羽更头各有千秋弓把撼摇横炽闳大回图使祸谴监诫叫应窘蠢救转继序军伐賫书愣头磕脑理所不容龙化虎变罗绷録取緑篱毛驴蜢虱面如满月墨君那摩温匹雏清瑟泉眼山东快书纱帐生望生姿慴悚是必天浆楲窬乌老舞席相让箫谱谢练淅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