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抗飏的意思、抗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抗飏的解釋

振揚。《三國志·蜀志·馬超傳》:“以君信著北土,威武并昭,是以委任授君,抗颺虓虎,兼董萬裡,求民之瘼。”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抗飏”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主要出現在古代文獻中,其含義需要結合字義和語境來理解。以下是基于漢語詞典角度對其進行的詳細解釋:

一、 字義分解與基本含義

  1. 抗 (kàng):
    • 本義:抵禦、抵抗。《說文解字》:“抗,扞也。” 指用手或武器抵擋、抗拒外力。
    • 引申義:舉起、昂起(如“抗首”);匹敵、相當(如“抗衡”);剛正不阿(如“抗節”);收藏(《周禮》中“抗”有藏義)。
  2. 飏 (yáng):
    • 本義:飛揚、飄揚。是“揚”的異體字或古字。《說文解字》:“飏,風所飛揚也。” 指物體在風中飄動上升。
    • 引申義:顯揚、傳播(如“顯飏”);向上抛灑(如“飏米”);輕快、高昂的樣子。
  3. “抗飏”組合義:
    • 從字面組合看,“抗飏”可以理解為“抵抗飄蕩飛揚之物” 或“昂然高舉,使之飛揚”。
    • 在具體語境中,它常帶有“高舉以對抗(風等外力),使之飄揚” 或“(在對抗中)昂揚高舉” 的意味,強調一種主動的、對抗性的高舉或張揚狀态。它描述的是一種在阻力或對抗中展現的昂揚、高舉的姿态或動作。

二、 典籍中的使用與語境含義 “抗飏”一詞直接連用的記載較少且分散,其含義需結合上下文:

  1. 形容旗幟、儀仗等:
    • 最典型的用法是指旗幟在高處迎風招展,仿佛在抵抗風力,卻依然高高飄揚。這體現了“抗”的抵抗、高舉義和“飏”的飄揚義。例如描述戰旗、儀仗在風中獵獵作響、屹立飄揚的景象。
    • 來源參考: 在描述古代儀仗、軍陣場景的賦體或史書中可能見到類似意境。可參考《文選》中描寫羽獵、鹵簿的篇章(如班固《西都賦》、張衡《東京賦》中關于旗幟儀仗的鋪陳),雖未必直接出現“抗飏”一詞,但其描繪的“抗旌”、“揚麾”等場景意境相通。
  2. 形容人的精神或姿态:
    • 引申用來形容人的氣節高昂、意志堅定,在逆境或對抗中依然保持昂揚不屈、卓然獨立的姿态。這裡的“抗”取其剛正、抵抗義,“飏”取其顯揚、高昂義。
    • 來源參考: 這種用法更側重于精神層面,在贊頌人物氣節的碑銘、傳記或抒情言志的詩文中可能找到類似表達。可參考《楚辭》中屈原展現的高潔不屈精神(如《九章·橘頌》的“獨立不遷”、《涉江》的“與天地兮同壽”等),或後世贊頌忠烈之士的文獻。
  3. 形容聲音高亢:
    • 極少數情況下,或可形容聲音高亢激越,仿佛要抵抗阻力,直沖雲霄(飏)。但這屬于更邊緣的引申義。

三、 總結 “抗飏”是一個富有畫面感和力量感的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在于“在對抗或阻力中昂揚高舉、奮力飄揚”。它既可以具體描繪旗幟等物在風中的招展之态,更常用于抽象地比喻人在面對壓力、逆境時所展現出的剛毅不屈、氣宇軒昂的精神風貌。理解該詞的關鍵在于把握“抗”所蘊含的抵抗、高舉之力與“飏”所體現的飛揚、顯揚之态的結合。

網絡擴展解釋

“抗飏”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1.基本釋義

2.出處與語境

3.用法特點

補充說明:

若需進一步了解《三國志》原文的上下文或“虓虎”等關聯詞彙的用法,可參考古籍注解或權威曆史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半自耕農插柳寵嬌吹拍處士星撣塵大酉東陵都尉蜚挽風迸氛氤臯浒構亂貴友夯歌含和恒居洪飙花縣揮毫落紙豁啷降辔簡峻譏谏矜傲京江進經金陵春酒歌究欲紀限寬慢寬舒苦調括籍闌遮老子天下第一盧橘門房墨鬥魚奴隸配重破話起陣曲意奉迎設弧師專思脍四六骈俪天樞停食同盟吐番脫凡脫粒機挽郎沩叟誣讒五品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