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疏脱的意思、疏脱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疏脱的解释

(1) [rough]∶粗疏;不精细

(2) [the court is careless so that a criminal escapes punishment]∶旧时法律指因疏忽而致犯人逃脱

详细解释

亦作“疎脱”。1.粗率;轻率。《北齐书·阳休之传》:“ 辟彊 性疏脱,无文艺, 休之 亦引入文林馆,为时人嗤鄙焉。”《北史·孙绍传》:“ 绍 性抗直,每上封事,常至恳切,不惮犯忤。但天性疏脱,言乍高下,时人轻之,不见採览。” 清 恽敬 《答邓鹿耕书》:“ 江广文 十载知交,札应即復; 敬 性疏脱过甚,竟忘其别字。”

(2).放达,不受拘束。 唐 袁郊 《甘泽谣·陶岘》:“ 峴 之文学,可以经济;自谓疏脱,不谋宦游。” 清 陈确 《寄吴仲木书》:“弟心境亦不大恶,且疎脱性成,每不能为无益之忧。”

(3).疏忽,出纰漏。 宋 欧阳修 《论孙抃不可使契丹札子》:“臣闻古者遣使最号难才,不受以辞,许其专对,盖取其临事而敏,应卒无穷。今 抃 既不可预教以言,则将何以应卒?苟一疎脱,取笑四夷。” 宋 周密 《齐东野语·龚孟鍨策问》:“ 龚运干 出题疏脱,以十三宗作十四宗。”《朱子语类》卷五一:“如见 滕文公 ,説许多井田,也是一场疎脱。”

(4).稀疏脱落。 宋 文天祥 《新年》诗:“喜对慈颜看铺鬢,髮虽疎脱未如银。”

(5).松弛。 明 郎瑛 《七修类稿·辩证十·张颜书》:“楷字无出 颜 柳 , 柳 虽有骨,似疎脱,少劲拔,且书体一例。”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人部三》:“ 云间 莫廷韩 有书才而无书学,往往失於疎脱。”

(6).因疏忽而使罪犯脱逃。《清会典·刑部四·尚书侍郎职掌》:“若审明禁役并无贿纵故纵情事,果係依法看守,偶致疏脱者,拟以杖一百,徒三年。”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疏脱”是一个多义词语,具体含义需结合语境判断,以下为详细解释:

一、主要含义

  1. 粗率、不精细
    指行为或态度不够细致严谨,常用于描述性格或处事方式。例如《北史》提及“天性疏脱”,形容人性格不拘小节。

  2. 法律术语:因疏忽致犯人逃脱
    旧时法律中指官员因疏忽导致囚犯脱逃,需承担相应责任。如《论孙抃不可使契丹札子》中强调“苟一疎脱,取笑四夷”,体现对职责疏漏的警示。

二、其他引申义

  1. 放达、不受拘束
    如唐代《甘泽谣》描述陶岘“自谓疏脱,不谋宦游”,指洒脱不羁的处世态度。

  2. 稀疏脱落
    用于形容事物分布不密集或逐渐脱落的状态,如毛发、文字排版等(部分网页提及但未列具体出处)。

  3. 疏忽、出纰漏
    宋代文献《齐东野语》提到“出题疏脱”,指因粗心导致错误。


提示:以上释义中,前两种为最常用且权威的解读,后三种多出现于古籍或特定语境。如需考据原始文献,可参考《北史》《甘泽谣》等史料。

网络扩展解释二

疏脱的意思

疏脱是一个形容词,用于形容人或事物的态度或行为显得轻松随意、不受拘束的意思。

拆分部首和笔画

疏的拆分部首是疋(疒)+ 丩(爪),总计6画;脱的拆分部首是⺼(肉)+ 兌(兑),总计11画。

来源

《疏脱》一词来源于《左传·昭公十五年》,原指肌肤松弛、缺乏力量的形象。后来逐渐演变为形容人或事物的态度或行为显得轻松随意、不受拘束。

繁体

《疏脱》的繁体字为「疎脫」。

古时候汉字写法

根据《康熙字典》的记载,古时候「疏脱」的写法为「疎脫」,部分文字结构上稍有差异。

例句

1.他的穿着举止始终保持着疏脱。
2.她对生活态度疏脱,总是能保持愉悦和轻松。

组词

1.开疏:表示放松心情,不拘束。
2.疏闲:表示悠闲、轻松,没有压力。

近义词

轻松、随意、自在

反义词

拘谨、紧张、拘束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