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員谪戍所住的地方。 明 沉德符 《野獲編·吏部一·陸沉兩公》:“時 沉繼山 司馬從戍所起壐丞,同舟詣闕,兩人懽若兄弟。” 清 江藩 《漢學師承記·洪亮吉》:“ 趙君 送至 廣甯門 外,握手黯然,而君神氣自若。将抵戍所,某将軍妄測聖意,奏請俟君至,斃以法。”
“戍所”是一個具有曆史背景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軍事駐防地() 原指軍隊駐紮的邊防要塞或戰略要地,如“戍邊”即指駐守邊疆。這種用法多見于古代軍事語境。
官員谪戍地() 更常見的是指古代官員被貶谪後強制居住的流放地。例如明代《野獲編》記載“沉繼山司馬從戍所起”,清代《漢學師承記》提到洪亮吉被流放至戍所的情況。
該詞衍生出受困境地的比喻義,形容人身處困境無法脫身,如成語用法中“困于戍所”表達行動受限的處境()。
明代實行衛所制,戍所成為兼具軍事與行政功能的特殊區域,如“千戶所”“百戶所”等駐兵單位()。清代則更多用于流放官員,如提到的安維嵩被流放案例。
文獻中可見具體應用:
該詞現代已較少使用,主要見于曆史文獻或成語中。如需查閱完整古籍用例,可參考、4、6等來源。
《戍所》是一個中文詞語,意思是指軍隊駐守的地方或軍事設施。在古代,戍所通常指的是為了防禦敵人而設置的邊境或要塞。如今,它也可以指代現代軍事基地或駐軍營地。
根據《康熙字典》,《戍所》這個詞彙包含了兩個部首:丶和戶,它一共由7個筆畫組成。
《戍所》一詞最早出現在古代漢語中,其源自于《說文解字》,是戍的本義,指軍隊駐守的地點。
在繁體字中,戍所的寫法并沒有明顯變化,仍然保持着原本的樣子。
在古代,戍所的漢字寫法沒有明顯變化,與現在的寫法相同。
1. 邊境上的戍所是保衛國土的重要防線。
2. 士兵們每天在戍所進行訓練和值勤。
3. 這個軍事基地是一個重要的戍所,以保衛邊境安全。
1. 戍守:指軍隊駐守在某一地點或設施上。
2. 捍衛:指堅決保衛、捍護。
3. 駐地:指軍隊長期駐紮的地方。
1. 要塞:指邊境或重要戰略位置上軍隊駐守的設施。
2. 邊防:指為了守衛邊境而設置的軍事防線。
3. 城池:指用于軍事防守的城市或城堡。
1. 對外:指與外界有聯繫或關系。
2. 内地:指相對于邊境而言的國土内部。
3. 腹地:指國家主要地區,遠離邊境的地方。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