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員谪戍所住的地方。 明 沉德符 《野獲編·吏部一·陸沉兩公》:“時 沉繼山 司馬從戍所起壐丞,同舟詣闕,兩人懽若兄弟。” 清 江藩 《漢學師承記·洪亮吉》:“ 趙君 送至 廣甯門 外,握手黯然,而君神氣自若。将抵戍所,某将軍妄測聖意,奏請俟君至,斃以法。”
“戍所”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古代軍隊駐防、守衛的處所或營地。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曆史背景與語境:
文化内涵:
現代用法:
“戍所”指古代軍隊駐守和防禦的固定地點或營地,尤指邊防要塞的駐軍據點。它源于“戍”(守衛邊疆)和“所”(地方、處所)的結合,承載着特定的軍事曆史背景和文化情感。
“戍所”是一個具有曆史背景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軍事駐防地() 原指軍隊駐紮的邊防要塞或戰略要地,如“戍邊”即指駐守邊疆。這種用法多見于古代軍事語境。
官員谪戍地() 更常見的是指古代官員被貶谪後強制居住的流放地。例如明代《野獲編》記載“沉繼山司馬從戍所起”,清代《漢學師承記》提到洪亮吉被流放至戍所的情況。
該詞衍生出受困境地的比喻義,形容人身處困境無法脫身,如成語用法中“困于戍所”表達行動受限的處境()。
明代實行衛所制,戍所成為兼具軍事與行政功能的特殊區域,如“千戶所”“百戶所”等駐兵單位()。清代則更多用于流放官員,如提到的安維嵩被流放案例。
文獻中可見具體應用:
該詞現代已較少使用,主要見于曆史文獻或成語中。如需查閱完整古籍用例,可參考、4、6等來源。
寶券冰蕩碧霞元君測量标石長江三角洲超奬傳國寶徂茲大鑪倒峽瀉河點充電化腐蝕彫琢都中踱拉鹗心鹂舌繁迫廢負風陣祴樂鈎易挂冠而去官船詭竊海估畫舡火采蔣蔣嘉日戒曙驚愕失色驚逃競選謹塗開私門渴乏刻煉窺筩麟鳳龜龍鸾情虜廷陸通秘策冥工拟話本牛轭掐訣強鸷傾離任子日虹散麻沙丘生拉硬拽司空見慣淘虛鐵十字托事污潦翔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