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調換,換取。 宋 周密 《志雅堂雜鈔·圖畫碑帖》:“ 蕭子雲 《出師頌》真跡絶佳,拟以古物鉤易之,為 王子慶 所壞。”
鈎易(gōu yì)是古漢語中的複合詞,專指對《周易》的深奧義理進行鈎稽考索的行為,具有鮮明的學術考據色彩。其釋義及來源如下:
鈎
本義為彎曲的金屬探具,引申為探求、鈎稽。《說文解字》釋:“鈎,曲也”,段玉裁注:“曲物曰鈎,因之以鈎取物亦曰鈎”。在學術語境中特指對隱微之理的深入探究,如清代學者章學誠所言“鈎深索隱,窮幽極微”。
易
即《周易》,儒家五經之一。《周禮·春官》載:“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此處專指通過卦爻符號推演天地規律的典籍體系。
“鈎易”作為動賓結構,指對《周易》象數體系與哲學思想進行深度考辨的行為。其核心特征包括:
評述明代易學時提到:“蓋心學盛行之時,無不講求鈎易之術”,印證該詞用于描述易學研究方法。
批評牽強附會者:“鈎易析言,破碎大道”,強調需遵循嚴謹考據規範。
當代《周易》研究已納入“古籍整理”與“哲學史”雙重視野。鈎易所代表的傳統研究方法,在朱伯崑《易學哲學史》中被歸納為“象數派”與“義理派”并行的闡釋體系,其學術價值在于保存古代宇宙認知模式與辯證思維範式。
來源依據
“鈎易”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鈎易”指調換、換取,常用于描述通過某種方式交換物品或權益的行為。例如,宋代周密《志雅堂雜鈔·圖畫碑帖》中記載:“拟以古物鈎易之”,即用古物進行交換。
該詞多用于古籍或書面語境,現代漢語中較少見。例如描述古代書畫、文物的交易時,可表達“以物換物”的行為。
宋代周密《志雅堂雜鈔·圖畫碑帖》記載了相關案例:“蕭子雲《出師頌》真跡絶佳,拟以古物鉤易之。” 此處“鈎易”即指用古物換取書畫真迹。
該詞屬于古漢語詞彙,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調換、交換的深層含義。
阿賴耶半虛空敝苴采香泾陳列車轝醋海翻波冬眠笃守奮襼佛舍負橐剛口高僧歌人龜鳳後肢畫野分疆進禀禁殺日蝍蛆甘帶既是絶嶮口蘑籬壁間物鬣封離恨天麟駕琳璆樓攬羅绾陋約民禮暋亂铙歌内澇逆道亂常偏短樸戆披覽僑立散件商戰生産合作社伸展室客施令詩械收璧衰絶探訊陶猗術挺切團防局萬戶違迕五谷精鑲牙西鄰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