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员谪戍所住的地方。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吏部一·陆沉两公》:“时 沉继山 司马从戍所起壐丞,同舟诣闕,两人懽若兄弟。” 清 江藩 《汉学师承记·洪亮吉》:“ 赵君 送至 广宁门 外,握手黯然,而君神气自若。将抵戍所,某将军妄测圣意,奏请俟君至,毙以法。”
“戍所”是一个具有历史背景的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军事驻防地() 原指军队驻扎的边防要塞或战略要地,如“戍边”即指驻守边疆。这种用法多见于古代军事语境。
官员谪戍地() 更常见的是指古代官员被贬谪后强制居住的流放地。例如明代《野获编》记载“沉继山司马从戍所起”,清代《汉学师承记》提到洪亮吉被流放至戍所的情况。
该词衍生出受困境地的比喻义,形容人身处困境无法脱身,如成语用法中“困于戍所”表达行动受限的处境()。
明代实行卫所制,戍所成为兼具军事与行政功能的特殊区域,如“千户所”“百户所”等驻兵单位()。清代则更多用于流放官员,如提到的安维嵩被流放案例。
文献中可见具体应用:
该词现代已较少使用,主要见于历史文献或成语中。如需查阅完整古籍用例,可参考、4、6等来源。
《戍所》是一个中文词语,意思是指军队驻守的地方或军事设施。在古代,戍所通常指的是为了防御敌人而设置的边境或要塞。如今,它也可以指代现代军事基地或驻军营地。
根据《康熙字典》,《戍所》这个词汇包含了两个部首:丶和户,它一共由7个笔画组成。
《戍所》一词最早出现在古代汉语中,其源自于《说文解字》,是戍的本义,指军队驻守的地点。
在繁体字中,戍所的写法并没有明显变化,仍然保持着原本的样子。
在古代,戍所的汉字写法没有明显变化,与现在的写法相同。
1. 边境上的戍所是保卫国土的重要防线。
2. 士兵们每天在戍所进行训练和值勤。
3. 这个军事基地是一个重要的戍所,以保卫边境安全。
1. 戍守:指军队驻守在某一地点或设施上。
2. 捍卫:指坚决保卫、捍护。
3. 驻地:指军队长期驻扎的地方。
1. 要塞:指边境或重要战略位置上军队驻守的设施。
2. 边防:指为了守卫边境而设置的军事防线。
3. 城池:指用于军事防守的城市或城堡。
1. 对外:指与外界有联系或关系。
2. 内地:指相对于边境而言的国土内部。
3. 腹地:指国家主要地区,远离边境的地方。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