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朝 齊 竟陵王 蕭子良 ,常于夜間邀集才人學士飲酒賦詩,刻燭限時,規定燭燃一寸,詩成四韻。 蕭文琰 認為這并非難事,乃與 丘令楷 、 江洪 二人改為擊銅缽催詩,要求缽聲一止,詩即吟成。見《南史·王僧孺傳》。後以“擊鉢催詩”指限時成詩,亦以喻詩才敏捷。《兒女英雄傳》第三七回:“七步八叉,具有成例,古人擊鉢催詩,我要擊鉢了。”亦省作“ 擊鉢 ”。 宋 陳師道 《次韻蘇公蠟梅》:“坐想明年 吳 與 越 ,行酒賦詩聽擊鉢。” 清 趙翼 《自鳴鐘》詩:“投籤常恐就睡酣,擊鉢不怕催詩惡。”
“擊缽催詩”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進行解釋:
如需更完整的典故細節或例句,可參考《南史》《兒女英雄傳》等文獻來源。
《擊缽催詩》是一句成語,意為敲擊佛寺的鐘或缽以催促和激發詩人的靈感,以使其能夠創作出更好的詩歌作品。
《擊缽催詩》的拆分部首為:“手”、“金”和“言”。它們分别代表了左手、金屬和言語,意味着通過敲擊金屬器物來發出聲音,以啟發詩人的靈感。
根據漢字的筆畫順序,拆分的部首分别有4畫、8畫和7畫,總計19畫。
《擊缽催詩》這一成語來自于唐代詩人杜牧的《秋夜将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中的詩句:“铿锵玫瑰催詩句”。後來人們将其更改為《擊缽催詩》,以更具體地表達敲擊的動作和催促的意境。
《擊鈸催詩》(簡體:擊缽催詩)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擊缽催詩》在古代有着如下寫法:「擊鈸催詩」(繁體)。
我經常在深夜敲擊缽,以擊缽催詩,激發自己的靈感。
1. 擊鑼催客:敲擊鼓樂以催促表演者的表演。
2. *********:一種可以引發眼淚的催淚氣體。
3. 催眠曲:一種能夠幫助人入睡的音樂或歌曲。
1. 激發靈感:喚起創作靈感。
2. 詩興勃發:指詩人的創作激情高漲。
1. 缺乏靈感:指沒有創作的靈感或激情。
2. 沉默無言:表示思路斷絕,無法進行創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