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用以粘鞋子硬襯的黍米糊。 唐 寒山 《詩》之二三四:“世間濁濫人,恰似黍黏子。不見無事人,獨脫無能比。”一本作“ 鼠黏子 ”。
“黍黏子”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不同語境和來源綜合理解:
本義
指古代用黍米制成的黏性糊狀物,主要用于粘合鞋子的硬襯材料。這一含義可見于唐代寒山的詩句:“世間濁濫人,恰似黍黏子”(),部分文獻中亦寫作“鼠黏子”()。
比喻義
作為成語使用時,比喻人性格固執頑固、難以改變,類似于黍米糊黏着不易分離的特性。例如:“形容堅持錯誤觀點、不聽勸告的人”()。
補充說明
《黍黏子》是一個漢語詞語,意為“黍子和黏子”。
《黍黏子》的拆分為“黍”、“黏”、“子”。
“黍”字的部首是“禾”,總共有7畫。
“黏”字的部首是“糸”,總共有16畫。
“子”字的部首是“子”,總共有3畫。
《黍黏子》是從古代文獻中引用的,源自《詩經·小雅·黍離》。
《黍黏子》的繁體字為「黍黏子」。
古時候對于《黍黏子》的漢字寫法沒有記錄。
1. 《黍黏子》是詩歌《小雅·黍離》中的一句。
2. 這首詩中用了黍子和黏子來比喻恩愛夫妻。
1. 黍米 (shǔ mǐ): 黍子和米的合稱。
2. 黏土 (nián tǔ): 由黏子和土組成的粘性物質。
3. 子孫 (zǐ sūn): 對後代的統稱,指子女和子孫後代。
黏子、黍子、黍米
分離、分散、脫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