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空竭;匮乏。多指財物。《晉書·呂纂載記》:“比年多事,公私罄竭,不深根固本,恐為患将來。”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摩揭陀國上》:“遭風失路,波濤飄浪,時經三歲,資糧罄竭,糊口不充。” 清 曾國藩 《江忠烈公神道碑銘》:“城無見糧,藥鉛罄竭。”
(2).竭盡;用盡。 唐 無名氏 《迷樓記》:“帝日夕沉荒於迷樓,罄竭其力,亦多倦怠。”《水浒傳》第八二回:“今欲罄竭資財,買市十日,收拾已了,便當盡數朝京,安敢遲滞。”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詩谳》:“ 吳 亦自分必死,囑其妻罄竭所有,以濟煢獨。”
(3).盡心竭力。《舊唐書·哀帝紀》:“罔思罄竭,唯貯姦邪,雖已謫於遐方,尚難寬於國典。” 宋 王安石 《笏記》:“誓當罄竭,仰稱龍光。”
“罄竭”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qìng jié,其含義可從以下三個方面詳細解析:
空竭;匮乏(多指財物)
指財物完全耗盡,陷入匮乏狀态。例如《晉書·呂纂載記》提到“公私罄竭”,形容官方與民間的財物都已枯竭。唐代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描述“資糧罄竭”,也指旅途中的物資用盡。
竭盡;用盡
強調徹底耗盡,不留餘力。如《水浒傳》中“罄竭資財”表示散盡全部財産,清代蒲松齡的《聊齋志異》用“罄竭所有”描述傾盡所有資源救助他人。
盡心竭力
引申為全力以赴,毫無保留地付出。宋代王安石在《笏記》中以“誓當罄竭”表達竭盡忠誠的決心。
出處 | 例句 | 含義 |
---|---|---|
《晉書·呂纂載記》 | 公私罄竭,不深根固本 | 財物匮乏 |
《大唐西域記》 | 資糧罄竭,糊口不充 | 物資耗盡 |
《聊齋志異·詩谳》 | 囑其妻罄竭所有,以濟煢獨 | 傾盡所有 |
如需更多例證,可參考漢典或《舊唐書》等來源。
《罄竭》是一個形容詞,意思是用盡、耗盡或枯竭。該詞主要用來形容資源、精力或力量完全消耗或篩選不留。
《罄竭》由部首組成,分别是罒和竹。它的總筆畫數為15畫。
《罄竭》一詞源自中國古代的文言文。它以豐富的想象力和表達方式,形意從典故、寓言和修辭手法中,非常直觀地表達出了一個概念。
《罄竭》的繁體字為「竊」。繁體字常見于一些中文傳統文化的地區,如台灣、香港、澳門等。
在古代,«罄竭»的寫法沒有現代簡化字那樣簡化,而是采用了更複雜的形式。具體的寫法可能會因時代和地區有所不同。
1. 這座城市的資源已經徹底罄竭了。
2. 他為了完成工作任務,将所有的精力都用于此,現在身心俱疲,已經完全罄竭了。
1. 窮罄:意為完全用盡或枯竭。
2. 罄寶:意為珍寶徹底耗盡。
3. 罄竹難書:意為寫竹紙已無剩餘空間,形容寫了很多字。
1. 耗盡:指将某物完全用盡或消耗掉。
2. 枯竭:指資源、能量等因過度使用而幹涸或狀态不好。
1. 充裕:意為充分、充足,相反意義是指充分備有、充足。
2. 有餘:指超過一定數量或程度,相反意義是指數量不足。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