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光線昏暗。 漢 應劭 《風俗通·窮通序》:“《易》稱‘懸象著明,莫大乎於日月’,然時有昏晦;《詩》美‘滔滔 江 漢 ,南北之紀’,然時有壅滞。” 唐 薛用弱 《集異記·韋宥》:“纔及中流,風浪皆皆,蒸雲走雷,咫尺昏晦。” 元 馬臻 《德清夜泊》詩:“遠色變昏晦,卸帆依淺沙。” 清 鄭還古 《蘇四郎傳》:“風雨驟來, 遵言 與僕等隱大樹下,於時昏晦,默亡所覩。”
(2).指行文混亂而晦澀。 金 王若虛 《<史記>辨惑十一》:“語意重疊昏晦甚矣。” 明 歸有光 《與吳三泉書》之八:“病中遣辭昏晦,終不足以盡意,乞亮之。”
“昏晦”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三層含義:
指光線昏暗
表示環境或天色暗淡無光。例如:
指行文混亂晦澀
用于形容文字表達不清晰、邏輯混亂。例如:
指思想昏亂、糊塗(較少用)
此義項多用于形容精神狀态或思維混亂,如漢典提及“思想昏亂”。
如需更多古籍例句或具體用法分析,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來源。
昏晦(hūn huì)是漢語詞彙,形容天色陰暗、黑暗或思想、心情沉悶、晦暗不明的狀态。
昏的部首為日(rì),筆畫為8;晦的部首為日(rì),筆畫為11。
昏晦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詩經·邶風·靜女》:“昏姻媾德,君子所服。”其中“昏姻媾德”意為夫婦黑暗下交配,暗示了昏暗的狀态。
昏晦的繁體字為“昏暉”。
在古時的拆分寫法中,“昏”字在《說文解字》中隻有一種寫法,即“日比上頁下”,沒有其他變體。而“晦”字則有多種寫法,包括“冕會”、“會帽”等。隨着漢字的發展和簡化,現代漢字寫法已經統一。
1. 天色漸漸昏晦,暴雨即将來臨。
2. 她的思維昏晦,無法理解這個問題。
昏暗、晦澀、昏黃、昏亂
黑暗、模糊、陰暗
明亮、明淨、澄明
【别人正在浏覽】